新鲜出炉的南县老月饼。刘馨予摄
10月20日一早,南县南洲镇永红路刘克文的自香月饼店前已经热热闹闹地排起了长队,刚出炉的月饼香气混合着早晨的新鲜空气直往人鼻子里钻。虽说中秋已经过了,可生意一点没冷清下来,顾客们刚买到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月饼的外皮簌簌地往下掉,里面扎实的馅料露出来,人们忍不住感叹:“真香!”
1991年,店主刘克文凭着外公传下来的老方子,在巷子深处支起炉子做月饼,拴住了不少老街坊的胃和心。这一做,就是34年。走进自香月饼的工坊,面粉、油脂和馅料的温热气息更浓了。刘克文埋头揉着面团,他告诉记者,做老月饼没啥秘诀,无非就是“真材实料”和“死磕手艺”。话听着简单,里面的讲究可深了。
皮子的调制就很有讲究。得用上好的面粉和油调出水油皮,再包上油酥一遍遍地擀压,少说也得叠出30层,才能有出锅时的酥脆感。
馅料也不能含糊。经典的五仁馅,核桃仁要手工现炒,碾碎时还带着热乎气儿;芝麻、花生、各种果脯丝儿,哪一样都不能马虎,得让各种香味恰到好处地融在一起。现在的人口味变了,怕太甜腻,刘克文也跟着调整,比如把五仁馅改成甜咸口,减油减糖。
包制更是考验手上功夫。皮要擀得均匀,包馅时用“虎口收拢法”慢慢往上推,皮和馅的比例要拿捏得一分不差,这样月饼才能饱满不破;最后放进炉子里烘烤,火候更是关键,多一分则焦,少一分则生,全靠老师傅的经验盯着。这套老规矩,守的是月饼那股子传统的魂,求的是外皮一碰就碎、内馅扎实喷香的那口老味道。
从巷子深处的小作坊,到如今远近皆知的“非遗美食”,刘克文从来没打过广告,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传十、十传百,口碑自己长了腿。最早的时候,顾客都是附近县市专门找上门来的;后来电商发达了,刘克文的儿女们帮着把月饼放到了拼多多、抖音、淘宝这些平台上,逢年过节,天南地北的食客都能尝上这口扎实的家乡味。
刘克文常念叨:“我们价格不高,也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昂贵包装,我们只卖口味,卖实在、实惠的东西。”如今,刘克文不仅想着把月饼做好,还想着怎么能让这门手艺传下去。他心里有个念想,或许可以像别处的非遗传承人那样,搞搞体验工坊,让感兴趣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来亲手试试做月饼,感受一下面粉在手里变成月饼的神奇过程。或者,将来条件允许了,也收几个真心想学的徒弟,把这门老手艺安安稳稳地交到下一代手里。
炉火正旺,又一盘月饼即将出炉。这香气,已经从工坊飘到了街上,混入市声,成了南县早晨最平常也最动人的风景。刘克文和他的老月饼,就像这小镇的根一样,稳稳地扎在这里,用34年的光阴,慢慢熬煮着一份属于寻常百姓的甜。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