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益阳 > 美食特产

南县锅盔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06 08:50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刚出锅的旌派锅盔。刘馨予摄

  炉火正红,炊烟袅袅。11月4日一早,南县一中校外旌派锅盔店门口聚拢了不少顾客,刚出炉的锅盔散发着诱人的焦香,学生、上班族、晨起锻炼的市民不约而同地停下脚步,等待一天中第一口温暖酥脆的味道。

  “咔嚓”一声,外皮应声而裂,内里绵软湿润,层次分明。顾客们站在街边,趁热品尝着这份传统美味,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幸福。“我的手艺是祖传的,关键在于坚持用好料。”店主倪壮说话时,目光始终没有离开手中的面团,他熟练地将擀好的面饼轻铺于热铁板上,手掌有力地压匀,再撒上芝麻,动作如行云流水。不过十分钟,一张张色泽金黄、外皮焦脆的锅盔便新鲜出炉。

  地处洞庭湖腹地的南县,三国时期蜀军在当地武圣宫等伴洲一带安营扎寨时,由于军粮匮乏,士兵们发明了将面团放入头盔中架火烤制的方法,制作出了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饼食,锅盔由此得名。

  2017年,倪壮接手祖业后并未墨守成规,在保持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引入现代食品理念,对发酵温度、烘烤时间精细化控制,对锅盔的形状和口味进行创新,确保与时俱进的同时又不损失独特的老味道。“标准化不是要消灭个性,而是为了保住精髓。”倪壮介绍,他对面团的含水量、烘烤的火候都制定了明确的标准,而手工擀制的技艺、手掌感知温度的经验等承载着世代匠人智慧的环节也被完整保留下来。

  倪壮深知,传统技艺要活下去,必须走进现代人的生活,于是他在南县及外地建立了专属的半成品加工厂,形成了标准化的生产链条,不仅确保了各加盟店口味的稳定性,还推动了传统技艺通过现代连锁模式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倪壮的努力得到了认可,“旌派锅盔与活油月饼制作技艺”于2022年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技艺本身的肯定,更是对倪壮坚持传承与创新并举之路的认可。

  如今,旌派锅盔的身影在全省十余处都能看到,日均营业额突破万元。最让倪壮感到欣慰的,是下一代对家族技艺的兴趣。节假日时,儿子总会回家帮忙,倪壮期待着,新一代的知识与思想能为这项百年技艺注入新的活力。“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传承的同时不断创新。”下一步,他计划逐步让传统锅盔搭上电商的快车,销往更远的地方。

  从街头小摊到非遗品牌,旌派锅盔在四代人的守护与创新中,正以更年轻的姿态将地道的南县风味传播得更远更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馨予 郭东鑫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