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区竹林以南竹为主,黄杆竹林,麻竹林、水竹林等砍之。“竹子一身都是宝”。冬、春笋可人菜,“自古无笋不成席”,嫩竹是昔时造纸的主要原料,子篾用途亦广;竹尾、竹桠可作涮把、扫把,竹身可做各种家用器具,当代,南竹可作建屋的脚手架及架板,经济价值较高。
树林有杉、松、油茶(茶油林和桐油林)、杂木林(亦称炭山林)、果木及风景林等。木材用途甚广,是山区经济的骨干资源,价值高销路广的是杉木,其次是松、樟、株、梓树等。昔有“家种干棕百桐,永世不穷”之说。益阳的丘陵山区,历来是竹木云集,竹木商行及各种加工场所密布,围绕竹木业的繁荣,也相应地带来了不同的习俗。
育林
有封山育林和人工育林。封山育林,由当地政府或务农户自行规定,限几年之内,不准任何人上山砍伐林木,以利繁殖生长。人工育林是将荒山或将参差不齐的灌木砍掉,烧山垦土,继之栽培杉、松等林木。在育林山地,多用木牌、石碑载明山规,以禁各种破坏林木的行为。
次为守山。昔时,一些拥有山林的财主和有公山的祠堂,多在树林成片的山凸上建有守山屋,常年雇佃户看守。1950年实行土地改革后,山林分给到户,守山习规一度废除,山林一度遭到破坏。合作化后,随着山林收归集体,再次恢复守山习规,并派专人看守。还多次颁发护林公约,号令村民信守。因集体每年需生产费用,山林砍伐严重,加上农户砍柴毁林,山林一再遭到破坏。70年代后期,山林按村组承包到户,各村各户严密护林,很快恢复生机,有计划的砍伐,能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尤以竹林更为显著。
砍伐
从时间上讲,历来习俗是“春不砍竹,夏不砍木”,因为春竹夏木,易遭虫咬,且不宜山林繁殖。从形式上讲,砍伐分洗山、扫土两种。洗山先由山林户主将要砍伐的竹木用石灰水标上记号,俗称“灰竹木”,然后按记号砍伐,一般砍密留稀,砍老蓄嫩。扫土砍属一次性砍伐,砍后垦土种树。
砍烧柴。山柴是山区人民的主要燃料,有丁柴和茅柴。丁柴亦称丁块,常在伏天上山打柴架好,干后挑回家贮存,作冬天的燃料或用于取暖。茅柴常在冬天砍积,就地围架在大树周围,顶上扎盖稻草遮雨,俗称柱柴,以备春耕时燃料。一些无山的贫民缺柴烧时,只能砍田坡和路边的柴草,若进别人山里,不能砍活柴,只能捡些干柴。按照旧习,砍活柴如被山主发现,要抢柴刀,还要上门道歉或放鞭炮赔礼。湖乡烧柴,主要以稻草、棉秆为主。也有到荒洲砍芦苇或柳枝,俗称打湖柴,如今,农村多改为烧煤炭或液化气。
交易
竹木成交,有两种交易方式。一是估堆,首先由双方看山,估计山上的竹木能值多少,再双方自报,后由中人开价,经双方允诺即可成交。二是点数论价,由山主将砍伐的竹木拖下山坡,分堆存放,俗称出山,买主看货后,议定多少钱一根。亦有用篾量尺码,俗称捡尺,成交后付款。无论哪种成交形式,都要请中人作证,签订证据,并办酒席招待,俗称吃贯食,带有贺喜之意,买主和中人祝山主“恭喜发财,买田置地。”山主和中人则恭喜买主“时来运转,一本万利”。山价多为两次付清,成交时付一半价款,运走时全部付清。
造纸
昔时,大都是手工造纸,小型纸棚遍及山乡。据 1874年《益阳县志》载:“上益阳有2400个常年纸棚”。安化亦复不少。纸棚造纸包括劈料、淹料、出料、碾料、造浆、操纸、烘干、打捆等工序。纸棚每逢初一、十五“打牙祭”,并敬奉蔡伦祖师。每年嫩竹散叶时开棚,一般以600担为一槽纸料。劈料属洗山性的砍伐,亦要留蓄一大批嫩竹。
土纸分顶炮、二炮、大干加大、笋壳、三才、晒纸、和渣、古廉、来板、边表、黄表等18个品种,历来销售较旺。据昔时益阳县有关资料统计,仅黄表、顶炮纸畅销长沙、沙市、武汉一带,年交易额50余万银圆。1955年以来,南竹价格提高,各手工造纸棚多不再用嫩竹作造纸原料。当代新建的各个纸厂,采用机器设备代替手工生产,效益高,大都以芦苇,木浆等作原料。
烧炭
昔时山乡盛行,常在夏秋之间进山烧炭。按照旧习,开山时要用三牲酒醴敬奉山神土地。建窑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保证火路成一上一下再上的起伏,达到点火易燃,密封易熄。炭窑不宜太大,封窑时,并凭经验和眼力判断,内行人看看烟,或摸摸烟囱上的烟脂,决定封窑时间,封早了柴头长,封迟了炭头已化成灰,过早过迟出炭率低。第一次出炭成交后,在初一、十五,要敬神打牙祭,平时饭菜可随便。合伙烧炭,除出山价和开支伙食外,按出工多少分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