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工匠是一支世代传承的经济生产力量,存在于各种经济结构之中,山村经济中的伐木工具、狩猎工具、采矿工具的制作、渔村经济中的船、网制造,农村经济中各种大小农具、运输工具,以及人们生活的必要用品,都要依赖这些工匠职业者。他们利用所学的手工业技术,在各种经济生产领域中游动,成为发展传统经济中一支不可缺少的生产队伍。
百工五法
工匠生产从古代起,便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巨大创造性,有各自的许多特点,其中最主要的是工匠的技法传承。在工匠的民俗传承中,最宝贵的智慧创造是“百工五法”。这五法是“矩;规、绳、水、垂”.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古人也云:“欲知平直,则以准绳,欲知方圆,则以规矩”。五法早在《墨子》中就有简要介绍:“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衡以水,正以垂”。
“矩”是工匠用以直角正方的工具,俗称“鲁班尺”。“规”是圆的工具,即以绳做半径旋转成圆周。“绳”是取平面直线的划线工具。俗称“墨斗”或“灰包”,按行业习俗,木工用黑墨斗,石工用红墨斗,裁缝用灰包。“水”是取平的技法,俗称“水准”、“严打水平”。“垂”是直立技法,俗称“吊线”。五法在工匠中,都有广泛的使用价值。百工五法同其他工匠行业的工具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民间工匠生产技术最基本的民俗形态,代代师承,发展着各种工匠行业独特的生产技能。
工艺传承
工匠的技艺传授和师承,是工匠习俗的重要内容。拜师求艺,俗称“学手艺”,有拜师、参师两种。一些好的手艺,大多是父传子学,世袭传承。亦有他人子弟拜师学艺者。事先,学艺者的家长须找工匠师傅说就,择吉日拜师,首拜行业祖师,次拜师父。学徒期一般三年,期满后再帮一年。学徒期内没有工资,但在帮工期间,师父常给一些零花钱。学艺满三年或四年后方能出师,并单独作业。对某些绝艺,师父一般不轻易传授,有“告徒弟,卖秧田”之说,此种情况昔时较为普遍。徒弟出师后,为进一步学习高超绝艺,亦有再拜名师深造者,俗称“参师”。通过参师,工匠身价更高。徒弟自拜师起,每逢师父生日或传统节日,要办礼品孝敬师父。徒弟结婚或生孩子,师父也往往携带礼品前往祝贺。民间有的爱徒,竟成了师父的门婿,亦有一些讲义气的徒弟还关心师父的生养死葬。因此,某些绝艺是在徒弟出师后,通过师徒关系的进一步密切,才逐渐传授的。
职业道德
民间有百匠之说,“人上五百,百匠俱全。”但无论哪种匠艺,都有个职业道德的问题。这种职业道德往往通过师父的言传身教而世代相传。工匠分上门工、包工和游动工三种。上门工亦叫点工,按照行规标准,一个工做几件,或一件需要几个工,均有他的算盘,主家不用操心,如木工、裁缝等匠人。包工实际上是计量工,大多在野外操作,诸如石匠建坝、修桥,包括采石、运石、建筑共需要多少工承包,伐木、运木需要多少劳动日等。游动工是计件工,如铜匠、补锅、阉猪、补伞等,均按件议价。
昔时,无论哪种工匠,都受到职业道德的支配,俗话说:“得人钱财,为人消灾,得人酒肉,与人降福”。匠人的职业道德主要体现在讲质量、亦讲数量、讲信用、讲老少贫富无欺,决不许做意外的“手脚”。同时匠人亦有讲名气,攀事主等因素。工匠做手艺,对雇主没有贫富之分,即是穷人家要抢修农具、赶辙棺材或缝装尸衣等,要解人之危,助人应急,则声望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