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五马坊是非常有名的地方,它位于古代益阳县城内,南邻资江。古代益阳县城地处资江北面,地势低洼,五马坊是县城三处相对地势较高处之一,很多家族在此修建祠堂,是县城内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清光绪三十年(1904),由挪威籍传教士原明道与益阳教徒刘復生在五马坊附近购地修建教堂、圣经学校和牧师楼。
五马坊地名的来历是什么?很多人可能并不清楚。后来出了多个版本的传说,大意是说明末清初,外地马贩把五匹马寄养在此处,委托益阳人管养,但不幸五匹马病亡,益阳人便买了五马充数。后来贩马人回来后,发现其中的奥秘,觉得益阳非常守信用,感慨不已。益阳的知县或者皇帝为了表彰养马者这种诚信的行为,故将此地命名为五马坊,云云。
真是这样子吗?
这些说法明显不靠谱。历来马运需要特别证照,更不用说明末清初;益阳这位打工者如此有钱?能买五匹马,就用不着替人养马了;再说,买五匹马之举不足有资格立牌坊;知县或者皇帝题额,县志不可能不记载,也不可能用五马坊来命名一个地方。传说漏洞太多。
五马坊的来历其实是有史料的。“五马”,古代太守的代称。太守原本四马,秦汉时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又,南齐·柳元伯之子五人,皆领五州,五马参差于庭。
李鑑何许人也?安化正统七年进士,拜行人司司正,升四川叙州知府。父忧服阕改知广东惠州府,卒于官。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所以题李鑑“五马”名副其实。
安化人为什么在益阳立坊表?或许有以下原因:其一,祖先出庐陵泰和圳上,其先李祚后唐同光中居潭之益阳资江乡,宋熙宁六年置安化县,拨资江乡隶焉,故属安化。所以说李鑑也可以说是益阳人。其二,李鑑和大多数后人葬益阳土陵港大锣坪,即现在的资阳区长春镇郭家嘴。其三,李鑑后人有不少生活在益阳,其子李廷玠才华横溢,益阳历史上第一部县志即弘治《益阳县志》由代理知县周济主修,主纂班子由李廷玠、罗允衡(罗允凯从兄)和江西泰和人王体坤组成。如果说李鑑还算不上真正的益阳人,那么其子则是完完全全的益阳人。其四,李鑑后代同样名气很大。比如,子李廷璁,成化举人,任江西丰城县知县。孙李经,授长沙卫指挥使。孙李继,长沙卫左所千户。故有:文章安邑无双手,诗礼星沙第一家。李鑑的功名和李氏的家声足以立牌坊。立在益阳,确有在此树立榜样的作用。
罗允凯,字志成,号东谷,出益阳名门蛇山罗氏,父进士罗安。明嘉靖元年(1522)举人,官广东饶平知县,广西郁林知州。罗允凯本为罗胤凯,避讳起见,“胤”改为“应”或者“允”。
乾隆《益阳县志》有罗允凯传记,“罗应凯,按察(使)(罗)安之次子,字志成,号东谷。嘉靖壬午举人,累官郁林州知州。少有大志,以明道自期,游湛甘泉之门,所得益邃。事嫡母甚孝,甘旨必尝,晨昏定省,有古孝子风。其父爱养二鹤,父没之后,闻鹤唳则仰天而哭。初令饶平,政简无私,饮食清淡,仆从弗能堪,而公自若。饶人立祠以祀,厥后寇?其地,所至焚毁,见公祠独泣拜而存之。守郁林,清操益励,囊槖萧然。归隐鹿山,课农自给,或问曰:太守何自课农?对曰:某故农人也,不知太守为谁?居平衣冠古雅,进止雍闲,对妻子如严宾。暇则焚香兀坐,客至剧谈古今人物、政治得失,侃侃正论,听者忘倦。所著有《赘疣小草》《预闻录》”。关于罗允凯之政绩已有专文论述,此处无庸赘述。
关于“五马”题罗允凯,族谱有明确记载:“益阳城内五马坊应(允)凯公之名宦坊也。”族谱还记载,民国十四年和十七年有邑人申请保护牌坊,县令批示照准。可见,直到民国前期益阳五马坊的来历可以说人尽皆知。
明代翰林赵贞吉和楚中王门蒋道林讲学龙洲书院时,二位曾与当时的知县刘激一同拜访东谷先生,赵贞吉作《益阳赠罗东谷白鹿草堂》,诗中“五马”就是指的罗允凯。诗云:
五马归来谷口东,圃田行处只乘风。
人间自缺青牛鞅,世外宁无白鹿公。
草色菑畬连梦泽,水光鸥鸟共长空。
闲来坐对萧萧竹,不画三摹与四重。
坊表是最具文化特色的建筑,在古时没有高楼,坊表是地标性建筑,承载重要的文化信息,并有激励后辈、整顿风俗的标杆作用。在等级制度森严的过去,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的事,并不是谁都可以立的。
一般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人,方可经地方官府审核批准后,由官方出资建功名坊。至于立贞节牌坊、仁义慈善牌坊、功德牌坊者,要求就更严格,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由皇帝直接封赠,方能建造。
益阳家乘邑志记载有许多坊表题额,题额最多的是进士罗喻义,可见罗喻义在益阳历史上的名气。
想必大家都会同意,如果在李鑑和罗允凯之前,知县或者皇帝已经立了五马坊,肯定不可能再有谁敢题“五马”。
所以,益阳五马坊的来历很简单,就是为进士李鑑和罗允凯题的功名坊表(牌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