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励,女,1905年3月27日出生于赫山区黄家湾。1924年考入武昌中华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0月赴苏联。1931年10月回国,先后任上海互济总会主任、党团书记,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等职。1933年4月,因叛徒出卖被捕,7月,壮烈牺牲于南京雨花台。
“我应该回去参加实际斗争!”
1925年10月,黄励前往苏联,成为莫斯科中山大学第一批中国留学生。领到学生证的黄励深有感触地对同学们说:“祖国的同志在艰苦环境中战斗,我们幸运地来到这里,应当刻苦学习,学好本领,回去迎接新的战斗。”1927年,黄励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到中山大学党的建设教研室工作,进一步接受马列主义熏陶和实际斗争锻炼。因工作表现出色,1928年黄励随瞿秋白到德国柏林出席了世界反帝大同盟会议。1929年又随邓中夏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参加了第二次太平洋地区职工代表会议,会后留书记处工作,主编《太平洋工人》杂志。当她看到苏联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不由得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国家也能像苏联这样就好了。现在国内正需要懂革命理论的人才,我应该回去参加实际斗争!”就这样,她放弃苏联优越安稳的工作条件,毅然决然地回到血雨腥风的国内参加革命斗争。
“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志!”
1931年10月,黄励回国,受党组织安排担任赤色革命互济会全国总会(简称“济总”)党团书记兼主任,主要任务是营救被捕的同志、救济烈士遗属和被捕同志家属。当看到许多共产党员和爱国民主人士被捕、被监禁、被杀害的惨烈状况,她义愤填膺,四处奔波。黄励特别注意培养干部,在大夏大学举办大学生互济分会干部训练班,在日本纱厂举办工人互济分会干部训练班,培养在上海开展学生和工人群众救援活动、发展互济会基层组织的骨干。九一八事变后,白色恐怖进一步笼罩,互济会的救援任务变得愈加艰巨复杂。黄励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不能放弃每一位同志”,通过采取各种途径开展营救工作,多次出色完成营救任务,使许多革命者免遭逮捕屠杀,为党保存了革命力量。
“什么高官厚禄,见鬼去吧!”
1933年春,黄励调任江苏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为江苏党组织建设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4月25日,由于叛徒出卖,黄励不幸在上海西爱咸斯路被捕。反动军警搜遍了她全身和住所,仅搜到“大洋一元、小洋六角、手帕一块、钢表一只、眼镜一副”。黄励被捕后被巡捕房立即移交至江苏省高等法院第三分院,第二天,法院就开庭审理。在法庭上,化名“张秀兰”的黄励,同反动法官进行了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把敌人对她的审讯,变成她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揭露和批判,将法庭当成了自己的战场。黄励威严地斥责法官:“我是共产党员,要永远干共产党,什么高官厚禄,见鬼去吧!”面对慷慨激昂的黄励,法官只得匆匆宣布退庭。
“活着就要宣传共产主义!”
4月27日,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急速将黄励押解到南京,关押于宪兵司令部看守所。当时正值国民党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反革命方针,对在白区被捕的共产党人,从以屠杀为主,转为以诱降为主,企图从内部瓦解我党。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黄励心无所动,反而利用国民党的所谓“优待”,将监狱变成了宣传革命的阵地。她给难友们讲革命故事,教大家唱《国际歌》。在她的帮助和影响下,难友们坚定了自己的革命立场。同时在黄励的宣传和感召下,国民党营垒中的一些人也开始转变到革命阵营中来,黄励在狱中成功策反了看守张良诚,让其帮忙传递消息,使党组织及时转移相关人员,避免了重大损失。张良诚被策反让国民党反动派恼羞成怒,国民党中央党部批示迅速处决黄励。在押赴刑场的囚车里,黄励进行了最后一次革命演说,周围的群众甚至连执刑的国民党士兵无不被她坚定执着的革命信念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所感染。1933年7月,黄励血洒雨花台,年仅28岁。
不论身在何地,处于哪种工作环境,黄励始终不忘自己是一名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她用短暂而如火般灿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