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谷城纪念馆雕像。吴胜琳摄
2005年5月,我们一家人来到上海泰安路周谷城寓所,看望周夫人李冰伯。走进客厅,正墙悬挂着周谷城亲笔题写的中堂条幅:“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周老手书的这帧先哲语录,正是他做人做学问的高尚追求,正是他的人生经历和气度境界,正是他一生宠辱不惊的根基所在。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民主党主席、名誉主席。尤其难得的是他始终心系故土,与父老乡亲同忧同乐。
心忧天下
周谷城1898年9月13日出生在益阳县汾湖洲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7岁时被族人送到周氏族学读书,开始接受古典经学教育,熟读《诗》《乐》《春秋》《论语》等,还读《资治通鉴》等史学著作。1917年周谷城19岁从省立第一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英语部。他每天泡在图书馆里,做了上百万字的读书笔记。就靠这样的“原始积累”,他叩开了史学研究的大门。
1921年春,周谷城完成学业回长沙,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授英语和伦理课,与当时在湖南一师附小任主事的毛泽东接触多,成为好朋友。1926年,在毛泽东的鼓励下,周谷城为湖南农民运动讲习所写了两篇论租谷的文章,明确指出租谷是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后来又写了一篇《农村社会之新观察》,进一步论述租谷是剥削的道理。1927年春,周谷城来到武汉,在全国农民协会任宣传干事。周谷城把他写的两篇文章送给毛泽东看了受到称赞,当年4月在汉口《中央日报》上发表了。反动势力要搜捕周谷城,他就跑到上海教书。
1930年,周谷城南下广州,出任中山大学教授,编写出版了《中国社会之结构》《中国社会之变化》《中国社会之现状》三卷中国社会史论,力求揭示中国社会变化的原因,从中找到改造中国社会的办法,成为他后来编写《中国通史》的奠基之作。1939年,周谷城出版了80万字的《中国通史》,提出了“历史完形论”,认为“历史之自身乃客观的独立存在”。1942年,周谷城受聘于重庆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1945年9月在重庆红岩村,周谷城出席知名人士茶话会,见到毛泽东就问:“润之先生,你过去胃出血的毛病好了吗?”毛泽东爽朗一笑,说:“我这个人啊,生来很贱。在家有饭吃,要生病;拿起枪上山当‘土匪’,病就好了。”周围的人都笑了。
1949年,周谷城的《世界通史》正式完成。在这部著作中,他打破“欧洲中心论”,阐述了他的“历史完形论”。他以文化发展为线索,描述古代埃及、巴比伦、波斯、印度、中国和墨西哥六大文化中心相互联系、日趋融合的现象。这种独特的体系和框架,为《世界通史》赢得公认的史学价值。周谷城一笔两史,两座丰碑,奠定了史学泰斗之位。周谷城勇于创新,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真理,为学界所尊敬。1958年1月,毛泽东在杭州西湖约见周谷城等三位党外朋友,谈话直到凌晨3点,内容广及工业、农业、历史、哲学、新闻、遗传等各个领域。毛泽东说:“知识分子一定要走出书斋……我到下面去跟群众接触,就感到有了生命力。”“你们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参观参观。因为每个人对自己的家乡最熟悉,最能对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与乡亲同乐
周谷城对故乡一往情深,时时牵挂着故乡的山山水水、父老乡亲。1978年5月,周谷城随团参观长沙,写道:“年年有梦到长沙,不似孩提念老家。胜水名山原旧物,精神气魄焕新华。”
1982年4月26日,周谷城回到阔别28年的故乡益阳县上湖乡长湖村周家围子。家乡昔日的茅草房变成了红砖瓦屋,旧貌换新颜。他边看边夸赞道:“你们看,由泉交河到汾湖洲,沿途这么多的红砖瓦屋,让我用照相机照了给外国人看看。”
他对陪同的省人大秘书长李强说:“我的家乡烂泥湖,现在居然成了一片良田,处处郁郁葱葱,苗壮鱼肥,这是我料想不到的。”当他看到烂泥湖治理新开挖的撇洪新河雄伟工程,兴奋不已,连声称赞:“益阳人有气魄,真了不起,真了不起啊!”“家乡好,家乡山好水好,人更好!”
周谷城热爱家乡,对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积极支持。周老特意写了一首诗寄给欧江岔区工委书记杨金龙,其诗曰:“御侮图强一百年,兴中毕竟要科研;人才不是从天降,教育还须猛着鞭。”周谷城还为“上湖乡初级中学”“益阳县第一职业中学”题写校名,并致信鼓励说:“知新办的中学成绩很好,令人高兴。希望在党的领导下,一心一德,继续努力,做出更好的成绩。”
1984年10月,周谷城接待来访的益阳县科委的同志,为益阳科技馆题词:“为发扬科学技术贡献力量。”他高兴地说:“振兴益阳,靠政策,同样靠科学。我虽无力赴实地工作,但可以帮助造舆论,敲边鼓,作宣传。”
1988年4月,我和益阳县档案局的同志上北京拜访周谷城副委员长,周老亲自上楼抱着一摞书赠送家乡档案馆,说:“你们可能搞不清我这些书的首尾,我来讲解五分钟。这三本是我的著作,《中国通史》《周谷城史学论文集》《周谷城近代经济史论》。”他又翻开《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中国教育家传略》等6本书说:“这些书上有我的生平传略,有我写的书名、写的序言、写的文章,都送给你们,供你们参考。”而我们带去的一点茶叶、黄花,他不接受,说:“送礼是要犯错误的。希望你们拥护我,支持我,都不要送礼。”
1990年9月19日,我和筹备益阳人士著述专馆的几位同志,又上北京周老家。90多岁的周老满面春风,抱拳拱手,欢迎我们。当我说是代表益阳县委来看望、汇报时,周老说:“岂敢岂敢,不讲汇报喏,谈谈家常喏。”周老说:“前不久,我病得厉害,医生喊应我绝不能讲话,我就是要讲话,尤其是来了家乡的客人,我一定要讲。我一听说益阳话的,看到老乡,就格外高兴。”周谷城很自豪地说:“益阳文化发达,文风兴盛,先贤的著作不少,学问好的人不少。现在益阳的文风也很盛,诗社不少。我很佩服益阳人会作诗。这反映了益阳人的文化素质,益阳大有希望啊!”周谷城亲笔题写先哲语:“尊贤容众”,赠与我,鼓励鞭策着我们,求贤若渴,见贤思齐。
魂归故里
世纪老人、一代宗师周谷城,德高望重,故乡父老乡亲引以为耀。他严于律己,为天地立心。对来访的族人说:“家谱,不续;祠堂,不修;族学,不建。”对身边的亲人说:“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死了以后,不开追悼会,不要告别仪式,不留骨灰。”1996年11月10日,周谷城在上海逝世,享年99岁。
在上海周谷城寓所的客厅里,至今还挂着一幅周谷城、李冰伯合作的书画《杨柳池塘》。此画表现的正是1982年李冰伯随同周老回益阳,重走欧江岔汾湖洲的泥路,重住周家围子老屋的情形。回上海画了这幅写意水墨画,作为家里人对旧居的一种纪念。周老特意为之题词:“湖南益阳,我的家乡,汾湖洲畔,杨柳池塘。”画面加盖了两方印章“江山如画”“壮丽山河”。周老晚年对家乡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思念之情,对家乡的巨变,充满了喜悦之情。如今,赫山区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来仪湖撇洪新河雄伟长堤上,“周谷城故里”5个大字红光闪耀。汾湖洲泥路铺成了柏油路,四通八达。长湖村成了鸟语花香、太阳能灯夜晚照明的美丽乡村。杨柳池塘边的周谷城故居,成了文化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