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赫山区赫山街道银东社区,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穿梭在楼栋之间。她就是孙端美,孩子们口中的“孙妈妈”,邻居们眼里的“热心肠”。从下岗职工到社区“明星”,从自闭症儿童陪护员到义务辅导教师,孙端美用坚韧与爱心,书写了平凡人生的不凡篇章。
2002年,孙端美从工厂下岗,因患有严重眼疾,四处求职无果,生活陷入困境。2006年,在赫山区妇联的帮助下,她找到一份陪护自闭症儿童的工作。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她白天跟着孩子在校学习,掌握教学技巧;晚上挑灯夜战,顺利通过湖南师范大学英语本科自考。陪护一直持续到2013年。这段特殊经历,为她以后义务辅导孩子打下了坚实基础。
银东社区是湖南省最大的纯保障性住房社区,社区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孩子多。孩子们的教育管理,让居民头疼,也是社区的心病。2013年4月,社区开设“四点半课堂”,为家长们分忧。孙端美主动请缨,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功课。她总是下午3时准时在“教室”里等候,一直忙到下午5时半。于是银东社区的“四点半课堂”有了另外一个名字——“孙端美课堂”。
为了课堂更高效,孙端美下了不少苦功,买来教材、教辅资料,认真学习,反复钻研。几年积淀,她能对小学、初中阶段的学生各科进行指导,擅长数学、物理、英语辅导。
姗姗是“孙端美课堂”较早的女学生之一,原本成绩在班级排名靠后。孙端美给女孩加油鼓劲,帮助她攻克知识难点,顺利考上省级示范中学,还多次在英语竞赛中获奖。“孙老师教学特别认真扎实,对我很好,她就是我的第二个妈妈。”姗姗动情地说。
义务辅导孩子们功课,没有稳定收入来源,孙端美和儿子主要靠低保和微薄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儿子很懂事,舍不得坐公交,跑步几公里去上学。尽管生活困难,孙端美的义务教学热情依然不减。“社区对我太好了,慰问名单里总会有我。”更重要的是家长发自内心的感激,让她有很大的成就感。“自家种的蔬菜,经常一大包一大包地放在我家门前。”“有个孩子行动不便,我教了他6年,他家人做了饺子、香肠,总不忘给我送一些……”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银东社区“四点半课堂”转型为“周末课堂”,热心的志愿者前来教孩子们做手工、绘画等。孙端美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她总是早早来到教学现场,维持秩序。课余,孩子们向她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她乐此不疲。
孙端美还有一个身份,是小区楼栋长。她给困难居民送些寒衣冬被。独居的张奶奶腿脚不便,她经常上门帮着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疫情期间,她组织志愿者为被隔离居民送菜送药,协助社区工作人员入户调查,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在社区治理中,孙阿姨充当着润滑剂,帮了我们大忙。”银东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一舟感慨。去年,两户居民因漏水问题闹得不可开交,孙端美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促成双方和解。她还带头清理楼道杂物,组织居民开展环境卫生整治,使社区面貌焕然一新;发起“邻里守望”活动,组织志愿者定期探望空巢老人,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
当选区人大代表后,孙端美深感责任重大。她深入调研,先后提交了关于加强社区养老服务、改善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等10余份建议,推动解决社区停车难、活动场地不足等问题。她的履职笔记上,密密麻麻地记录了居民的意见建议,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社区工作的热爱与思考。
记者手记
新时代的雷锋就是孙端美这个模样
在银东社区,居民说起孙端美,无不言好。自家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可她总是热心地为社区事奔忙着:“四点半课堂”的义务辅导员,她一干就是10年;创文创卫、疫情防控、邻里纠纷调解等,她总是冲在最前面;她还时不时自掏腰包,帮助更困难的群众。
新时代的雷锋大概就是孙端美这个模样,她用自己的坚守与付出,诠释着什么是新时代的雷锋精神。她的点滴善行,日积月累,聚成大爱。从她身上,我们懂得了伟大源于平凡,高尚始于奉献;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社区居民所说,她的精神,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社区,温暖了人心,更激励着更多人投身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伟大事业。这种精神,正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是新时代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