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银城,草木蔓发,充满生机。三月的银城,追“锋”而行,暖意融融。
学习雷锋精神、发扬雷锋精神,对益阳人来说,不只在三月,而是随春夏秋冬的时序变化不断延续。随着各种志愿服务活动的举行,走进益阳的大街小巷、乡镇村庄,常有“红马甲”的身影映入眼帘。他们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担任文明礼仪“宣传员”、公共秩序“维护员”、文明交通“引导员”,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移风易俗宣传……凡人善举,就像点点微光,照亮希望,汇聚成璀璨星河。
树立一个品牌 以特色志愿服务推动移风易俗见成效
3月13日,在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北汀社区居民刘英敏的家中,十多个平日里一同跳舞的姐妹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和创作新歌词。作为社区“山乡尚礼·洞庭新风”宣传队的志愿者,这支由20多人组成的广场舞队宣传文明新风时,个个热情高涨。“我们平时除了跳舞,就喜欢围绕传播文明新风进行创作。作品越接地气,大家越爱看。”刘英敏说。
在大通湖区,移风易俗志愿宣传员不仅包括各村、社区的广场舞队员,还有经村民推荐、村级认定,被聘为“尚礼管家”的161名都管和支客。金盆镇王家湖村64岁的退休人员欧建龙,因为人特别正直,在村民中颇有威望,所以村里人每次办喜事、丧事,都会请他操持。每逢有人上门来请,欧建龙就说:“请我可以,但不准大操大办,一切都按照村里的标准办。”随即拿出打印好的《王家湖村红白喜事办理倡导性标准》,逐条读起来:倡导零彩礼,人情不超过200元,酒席标准每桌不超过400元……“既然大家都按照这个标准搞,我们也按这个搞。”主家频频点头,欣然应允。
随着一次次宣传和实践,“山乡尚礼·洞庭新风”志愿服务品牌在大通湖区已是家喻户晓。近年来,该区通过高位推动,“一盘棋”谋划,出台了《大通湖区“山乡尚礼·洞庭新风”移风易俗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巾帼育家风、志愿暖民风、国学扬礼风、乡约润乡风、治理净社风、文明树新风的“六风行动”,部署尚礼承诺、尚礼标准、尚礼管家、尚礼民约、尚礼课堂、尚礼地标、尚礼擂台、尚礼典型、尚礼专栏等“九礼工程”。目前,大通湖区移风易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除亲戚外的人情礼金都控制在200元以内,每户年均人情负担由2万元下降至8000元,每年村均人情负担减少300万元以上。“‘山乡尚礼’是全市的公共品牌,内容涵盖志愿服务的多个方面。”市委社会工作部工作人员唐小明介绍,去年以来,我市先后推出了“山乡尚礼”资江文明带建设、“山乡尚礼”·“城市文明 你我同行”文明实践、“山乡尚礼 学雷锋 文明实践我是行动者”等一系列活动。特别是在我市中心城区开展的“山乡尚礼”资江文明带创建工作,共投入专项资金30万元,通过常态化组织志愿者开展义务宣传、理发、磨刀、文艺汇演等活动,先后服务群众6万余人次,有力地传播了文明新风尚。
用好一处阵地 用创新实践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需求
孩子在宽敞明亮的图书室、电子阅览室里阅读;村民闲暇时邀上好友到文体活动室品茶、下象棋、打乒乓球;室外羽毛球场上,不时有群众来一场比赛……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全市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96个实践所、1443个实践站的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休闲乐园。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等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市通过讲、做、评、帮、乐、庆六种方式,按月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
随着时代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大家不仅想有休闲好去处,还想有满足老年人就餐、小孩放学后学习玩耍的场地和相关服务。群众的呼声就是志愿服务的指向标,于是我市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开始探索更多更新的志愿服务形式。
在资阳区汽车路街道人民路社区,有一处专为老年人提供可口饭菜的爱心食堂。这处爱心食堂由小区党支部书记胡赛军牵头经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志愿者轮流来帮忙洗菜、做饭、送餐。“能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实实在在帮助老人解决就餐问题,我们特别有成就感。”社区党委书记张英英开心地说。
位于赫山区赫山街道银东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的市民学校,是社区开展伙伴计划“团团活力圈”活动的主要场地。“正在上小学二年级的贺若兰一有空就来这里参加阅读、练字等活动,课后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银东社区工作人员岳琼介绍,社区青少年“伙伴计划”示范项目是获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的志愿服务项目,是面向社区的20多名重点青少年,开展以思想引领、陪伴辅导、身心健康提升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理服务的示范项目。“志愿服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紧跟时代发展,聚焦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提供力所能及的解决方案。”唐小明表示,近年来,我市广泛动员各类社会力量协同参与公共事务,着力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与志愿者队伍。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志愿服务组织56个,各类志愿服务队伍4400余支。广大志愿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持续开展邻里守望、信访矛盾化解、普法宣传、流浪救助、心理疏导、平安建设等志愿服务,在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服务百姓,成为群众贴心人。
盘活一批资源 把探索突破当作走出困境的金钥匙
问及目前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的困境有哪些?共青团益阳市委青年发展(社会联络)部部长夏蓉给出的回答是:“缺钱,也缺人。”她表示,很多人认为志愿服务就是免费服务,是不需要经费支撑的,实际上,志愿服务虽然不需要支付劳务费,但只要组织开展活动,就或多或少会产生交通、物资、宣传等费用。就拿一场二三十人参加的环保宣讲活动来说,矿泉水、小礼品、宣传单、交通费等加起来,少说也要近千元。
“目前几乎没有专门用于志愿服务的经费,我们只能做结合文章,不断整合资源。”夏蓉告诉记者,结合我市水利、环保、城管等部门在环保志愿宣传方面的工作需求和部分经费,团市委引入市萤火虫社工服务中心作为专业组织,与湖南城市学院、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益阳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合作,将“河小青”“青·趣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在水利部门、河长办与团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逐步建立了‘河长办+共青团+青年环保社会组织+青年志愿服务队+基层群众’的联合行动队伍体系,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河小青”项目负责人郭宇凡说。
为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我市纵向贯通联动链,指导7个县市区建立标准化青年志愿组织,实现县域覆盖率100%;指导各乡镇(街道)成立青年志愿队90余支。横向拓宽行业覆盖面,在物流快递、电力、消防等5大行业领域组建行业青年志愿队伍,号召行业青年学雷锋、做志愿,开展岗位建功行动。同时,立体构建应急响应网,面向返家乡大学生、机关青年干部等群体,呼吁更多人参与文明创建、防汛救灾、扫雪除冰等急难险重行动。至目前,我市共有各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1300余支。
另外,我市积极组织推荐青年志愿者参加各类线上线下专业培训。去年以来,先后推荐10人次参加团中央、团省委的业务培训,将优秀青年志愿者纳入全市青马工程培训管理,实现志愿服务从“热情参与”转向“专业服务”。如今,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壮大,广大志愿者用更加标准化、品牌化、项目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为百姓造福,他们用善行义举,让志愿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