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安化县龙塘镇沙田溪村的自元书屋墨香四溢,已经结束了驻村工作的省委宣传部驻沙田溪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吴良琴望着“字圣故里秀美沙田”牌匾,嘴角露出欣慰的笑容。从省委宣传部干部到山村“领路人”,他用沾满泥土的双脚,在“字圣”黄自元的故里蹚出了一条文化与产业双兴的振兴路。
从文化觉醒到精神重塑
2023年6月,吴良琴初到沙田溪村。“村里的老人都说我们村沾着‘字圣’的灵气,可好多年轻人连黄自元是谁都不清楚。”村干部吉秋玉的一句感叹,让他下定决心要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很忙碌,一边要带着工作队了解黄自元在本地的故事,搜集相关物件,一边要联系书法名家和有关部门提供帮助。”回忆那段时光,吴良琴笑得十分灿烂。2024年9月,黄自元文化服务中心在村口落成,黄自元书法艺术陈列馆、自元书屋、文化礼堂、乡村博物馆等文化设施相继投入使用。此后,几乎每天都有村民带着孩子来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孩子们在墨香的熏陶中成长,文化自信也在心中悄然生根。
村民谢多枝的家离黄自元文化服务中心不远,她笑着说:“现在不仅是村里人,还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我们的农产品也借此机会打开了销路,果然老祖宗的笔墨里藏着致富的密码。”
文化浸润催生文明新风。在黄自元文化服务中心,理论宣讲、文明实践、书法传承等活动轮流上演;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沙田溪村新时代乡风文明宣传手册》发放到每户;30多名教师主动加入村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委员会,参与村庄治理。2022年以来,村里先后走出2名博士、40余名硕士。今年,沙田溪村被评为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
从资源沉睡到产业觉醒
沙田溪村有竹林3万亩,曾一直是村民“甜蜜的负担”。“竹子运不下山,只能烂在山里。”村民胡化正的话,让吴良琴急在心头。他多次到浙江招商引资,想尽办法、使尽招数,终于成功引进竹加工企业铭煌生物质燃料有限公司。但引进企业只是迈过了第一道坎,如何畅通产业路成了第二道难题。
2023年冬的屋场会上,19户村民围坐一起,听吴良琴算竹产业发展账:“企业成功入驻后,可以将竹子变废为宝,还能提供300多个工作岗位,大家能在家门口赚钱,村集体经济也能跟着壮大。长远来看,还能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村民黄铁顶第一个表示支持:“吴书记的努力大家都看在眼里,我跟着他干!”最终,19户村民拿出几十亩土地支持修路,500余米长的产业路修好了,竹林资源得以盘活。
今年4月,铭煌竹业正式投产,无数的毛竹经过破碎、炭化等工序,变成竹筷、竹片、竹炭等产品,村集体经济从2021年的个位数,攀升到今年年底有望突破70万元。村民胡化在竹加工厂务工,每天收入150元左右。他逢人就说:“当初修路建厂的汗水没白流,如今竹海成金,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从“输血”到“造血”的长效伏笔
驻村期满前一个月,吴良琴仍在为村里的发展奔走。通过数月努力,沙田溪村终于拿下黄自元书法动漫研学资质,他忙着和村民讨论后期如何运营、引流;竹产业基地后续的产业链如何延伸,原材料供应保障要注意哪些细节,他和企业负责人反复商讨,细化方案……
“乡村振兴不是‘到此一游’,得留下带不走的‘家业’。”他在驻村工作总结里写道。3年间,他带领工作队成立沙田溪教育公益基金,今年对6名大学生予以一次性奖励共计2.2万元。修建林道5条共6.8公里,修复水毁路基堤坝17处,争取书籍、设备等物资约50万元。借助“芒果振兴云超市”“湘农荟”等平台,村民邓喜仲等人直播带货,将“立新馒头”等当地特色农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6月的蝉鸣声中,吴良琴收拾行李,发现抽屉里还留着村民送的对联,上面承载着村民对他深深的敬意与感激。车驶离村口时,他摇下车窗,看着这个被文化浸润、因产业焕新的村庄,知道自己的驻村岁月,早已化作山风竹影,融入了这片土地。
从文化赋能到产业突围,吴良琴用3年时间,在湘中山区书写了一名驻村书记的担当答卷。当他的背影逐渐消失在路的那头,沙田溪村的振兴故事,正沿着他亲手铺就的文化路、产业路,向更广阔的天地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