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了你们,真是太感谢了!”近日,益阳市赫山区会龙山街道大河坪村一位老人家属紧握村干部的手,连连道谢。原来,该村谭大爷因记忆力下降不慎走失,村委迅速组织党员、“三长”、群众展开搜寻,最终,老人平安归来。这暖心一幕,不仅传递出浓浓的邻里乡情,更折射出会龙山街道村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带来的实效与温度。
“一呼百应”守护老人安全,村级响应机制发挥作用
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快速响应是关键。大河坪村村委会接到家属求助后,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在微信群发布寻人信息,积极调取公共监控,带领党员和村民分区排查,群众自发提供线索、参与搜寻……然而,村庄周边地形复杂,田埂交错,老人行动轨迹难以预测;监控存在盲区,线索时断时续。经过整整4小时不间断地艰难排查,老人最终在龙头山田埂处被找到,并被安全送返。
子女外出务工,留守老人独居已成为农村养老的痛点。但在大河坪村,“网格化+扁平化”的工作机制就是最可靠的保障。大河坪村建立的“村级养老帮扶档案”,已实现对独居、高龄等老人全覆盖,防走失宣传、定期上门探访等措施多管齐下,筑牢老人安全网。
“益老食堂”温暖开饭,养老服务站成“幸福驿站”
急难之时靠得住,日常服务跟得上。走进大河坪村“益老食堂”,明厨亮灶、环境整洁,制餐区、配餐区、就餐区功能分明,蒸饭车、消毒柜、空调等设备一应俱全。老人们同桌吃饭,其乐融融。“两荤两素一汤,补贴之后非常实惠!”周奶奶与盛爷爷几乎天天来。“这里饭香、人暖,还能和老朋友说说话。”除了堂食,食堂还安排专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送餐上门。
这不仅是吃饭的地方,更是养老服务的枢纽。“益老食堂”位于村级养老服务站里,图书角、棋牌室、理疗室、医疗室、适老化体验中心应有尽有,真正让老人实现“不离村、不离家,安享幸福晚年”。
从“有”到“优”,持续推进村级养老服务升级
大河坪村的实践,是会龙山街道推动养老服务下沉、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的缩影。近年来,街道以“政府引导、村居承办、社会参与”为路径,系统推进村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完善助餐、助医、助行等服务清单。
“养老服务体现基层治理的温度,我们会继续支持像‘益老食堂’这样的惠民项目,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引入更多社会资源和专业组织,推动村级养老从“保障基本”向“品质提升”迈进。
民心所向,就是行动所往。会龙山街道将养老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课题,以实实在在的举措诠释“老有所安”的深刻内涵——从发动全村紧急寻人的迅速响应到“益老食堂”里飘出的饭菜香味,从“一家之事”到“全村之责”,从“有所养”到“更善养”,大河坪村用真诚与行动,织就了一张有温度、有响应、有尊严的村级养老服务网络,书写了一份属于新时代乡村的温暖答卷。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