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资阳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出现了一幕暖心的场景,精神残疾杨洋(化名)的父母将一面“爱的奉献”锦旗送给资阳区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谢谢你们,让我女儿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这句朴实的感谢,不仅是对一直以来认真帮助指导杨洋的工作人员的肯定,更是对托养中心致力于残疾人康复与尊严重建工作的最高褒奖。
回想起杨洋初入托养中心时的情景,中心主任臧丽记忆犹新:那时的杨洋眼神空洞,拒绝与人交流,总认为别人讨厌自己,甚至每天都不情愿来中心。如今,杨洋的转变令人欣喜:她不仅能积极参与中心的唱歌、工疗等活动,还能主动协助工作人员整理手工材料,脸上时常洋溢着久违的笑容。如今的她表示:“每天早上醒来,我都期待去托养中心做些什么。”从自我封闭到主动融入,这种蜕变,正是托养中心专业康复服务的生动写照。
精神障碍残疾人的康复之路,远不止于医疗支持,核心在于“生命尊严的重建”。为此,资阳区残疾人托养中心探索了一套重塑“生命尊严”的康复模式。
定制“个性化心灵”方案: 摒弃单一药物依赖,中心采用音乐疗法、深度谈心、正向肯定等方式,为每位学员量身定制康复计划。例如,发现杨洋对文学创作和音乐有浓厚兴趣后,中心积极鼓励她写作、创作歌词并登台表演,充分激发其内在潜能。
创造“价值”体验: 中心精心设计园艺养护、手工品制作、凉席加工等劳动项目,让学员通过劳动赚取收入,重获价值。学员林芳(化名)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眼中闪烁着泪光:“原来我的劳动是有价值的!”这种“被需要”的体验极大增强了学员的自信心和社会价值感。
构建“家庭”联动网: 中心定期组织家属沟通会,传授家属科学陪伴、耐心沟通的技巧。通过与杨洋父母的积极联动,原本紧张的家庭关系逐渐缓和,家庭温暖成为了杨洋康复的重要动力。杨洋父亲感慨道:“以前送她来中心很困难,她情绪波动大,常和我们吵闹。现在她每天都主动要来,情绪稳定多了,争吵也少了。”
这面承载着感激的锦旗,是诸多精神障碍群体寻求理解与接纳的一个缩影。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托养服务中心不仅是遮风避雨的港湾,更是走向“新生”的起点——在这里,学员们不仅学习基本生活技能,重建社交信心,更有机会发掘绘画、手工等特殊天赋,找回生活的色彩。正如托养中心一直所坚持的理念:我们不是在简单地“照顾”他们,而是在帮助他们找回被疾病暂时遮蔽的“生命掌控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