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市2024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1-24 16:01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2024年来,益阳市委、市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切实扛牢第一批“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的政治责任,以法治领域改革为抓手,全力推进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在益阳落地见效,为全市基层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走深走实

  一是抓严抓实理论学习。组织市委常委会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会前学法、专题学法27次,先后组织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等重要法律法规,并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纳入市委巡察办对各级各部门的政治巡察内容。二是精密部署目标任务。将法治建设纳入市委常委会工作要点,召开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审议《益阳市贯彻落实〈全面深化法治领域改革纲要(2023-2027年)〉任务清单》等文件,推动法治领域改革工作在益阳落实落地。安排部分县市区和重点领域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在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上现场述法,市委书记、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陈竞逐一进行点评,其他县市区和市直部门党政主要负责人向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进行书面述法,述法实现全覆盖。三是精心谋划课程培训。2024年市委党校各期进修班均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课程纳入培训方案。

  (二)法治政府建设制度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通过常委会会议、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等形式专题研究部署法治建设重大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营商环境提升年”行动,坚持用法治化助推营商环境优化,5次召开工作调度会推动重点任务落实。二是研究“关键少数”新制度。全面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建立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清单制度的意见》,制定《益阳市领导干部应知应会党内法规和法律法规规章清单》,丰富“关键少数”学规学法方式方法。三是探索法治督察新路径。建立法治督察专家库,选聘123名法治专家协同参与法治督察。部署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法治督察体系建设改革试点工作,建立市县法治督察联动体系,健全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协作配合机制,加强法治督察与政治巡察联动。探索开展“驻点式”督察,对各县市区及法治建设相对薄弱的教育、民政、人社系统部署安排“驻点式”督察工作,对督察发现的近200个问题开出整改清单并发布典型案例,推动全市法治建设水平均衡发展。我市法治督察创新举措得到《法治日报》典型推介。

  (三)法治化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政务服务优化提升。持续深化“无证明城市”创建,目前我市一级网办深度事项压减70%以上,政务服务统一受理办结率87%,超全省平均水平,益阳“无证明城市”创建工作经验做法获国家发展改革委和省优办推广。建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运行机制,解决各类问题112个,群众好评率达98%。强化正面案例梳理,施工图审查、社保业务等优化政务服务案例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二是惠企通道有效畅通。出台《关于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规政策清理工作的实施方案》,组织对7部涉企地方性法规、5部涉企政府规章、60份涉企政策文件进行全面清理。推进惠企政策直达共享,开发建成益阳市企业政策服务平台,2024年先后向1373家企业推送惠企政策信息4.2万次。通过“湘易办”办理惠企政策兑现事项4359件,惠及企业9276家,兑付金额2.17亿元。创新开展“银城会客厅”“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市“四大家”主要负责同志、在家市级领导、市直有关部门及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零距离”倾听企业诉求,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2024年举办三次专场活动,收集39家企业113个诉求和建议,推动限期办结反馈。三是监督职能高效联动。充分发挥好人大、政协、纪检、媒体、民意代表的监督职能。市人大每年抽选5家政务服务部门进行“部门服务抽样评”,抽取公检法司各100个案件进行“司法百案质效评”;市政协组织开展优化营商环境委员“‘益’起来协商”议政活动;市纪委监委持续开展优化营商环境“清风行动”,强化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市委政法委部署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行动;市优化办聘请129名营商环境监督员,织密社会监督网络。上下联动、内外衔接、合力共为的良好局面逐步形成。

  (四)依法行政制度体系不断健全

  一是立法质效稳步提高。出台《益阳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若干规定(草案)》,推动城市治理有法可依。起草《益阳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草案)》,为我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完善备案审查和基层立法点建设工作,对全市17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开展调研督导,精心举办备案审查工作暨基层立法联系点工作培训班。二是依法决策深入推进。贯彻落实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益阳市人民政府2024年度重大行政决策事项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严格合法性审查程序,2024年审查规范性文件、政府会议纪要、重大涉法事务和政府合同200件,江南古城及芙蓉云项目整改等重大涉法事务得到依法妥善处置。推动法律顾问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创设“归口管理-统一指派-分块实施”的工作运行机制,分领域、分专长选聘和使用法律顾问。三是司法保障职能有效发挥。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速裁庭,大力推广在线立案、跨域立案和诉讼服务“一窗通办”,为涉诉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一站式服务。市县两级检察院挂牌成立侦协办,健全侦查监督与协作配合机制,立案监督和侦查活动监督工作质效明显提升。开展公安执法办案提质增效巩固年活动,侦查实战、治安防控、执法办案管理、大监督管理四大中心功能升级优化,民警执法过错率、举报投诉率实现双下降。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全市“两法衔接”平台共录入案件2221件,居全省第一,相关机制在最高检《行政检察工作情况》进行专刊推介。

  (五)行政执法工作不断规范

  一是执法突出问题得到整治。研究制定《规范行政执法检查十条措施》《益阳市行政执法文明规范》,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市直各单位自查并整改执法不文明、不规范等问题620个,25家行政执法部门完成执法事项清单梳理,“湖南营商码”赋码检查推广应用位列全省第2。深化行政执法改革成效,市直7大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向市委、市政府专题报告行政执法改革落实情况并接受现场点评。二是涉企柔性执法全面铺开。出台市场监管、生态环境领域涉企行政执法“观察期”制度。市本级梳理并公布柔性执法事项379项(不予处罚226项、从轻处罚71项、减轻处罚57项、不予行政强制措施25项),目前全市行政执法单位通过“柔性执法”办理案件8262件,累计减轻、免罚金额达4000万元。柔性执法工作获《长安》杂志刊发推介。三是“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得到压实。制定《2024年益阳市市直国家机关及中央、省属驻益有关单位普法责任清单》,梳理56家“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单位应普及的法律法规800余部。

  (六)基层社会治理多措并举

  一是创新“智慧改革”基层治理新模式。以智慧改革创新基层治理,建设集数据汇集、预测预警、协同处置、科学考核于一体的社会治安风险预测预警防控智能化平台,相关工作经验得到《法治日报》《人民法院报》《湖南日报》推介,相关案例和论文荣获“第三届湖南政法系统智能化建设优秀创新案例一等奖”和“优秀论文一等奖”。二是深化“复议为民”化解矛盾新方式。开展“加强行政复议 推进依法行政”宣传月活动,在社区村居和企业园区设立行政复议便民利企服务点,打通复议“最后一公里”,相关工作在全省推介。2024年全市审结行政复议案件708件,和解(调解)80件。坚持“复议+调解”,建立“前中后”相衔接解纷机制,行政复议实质争议化解率达90%。三是推行“枫桥经验”新举措。开展“三高四新 法治护航”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专项活动,调处矛盾纠纷近15000起,调解成功率达到97%。深化公共法律服务,深入企业园区开展法治座谈、法治体检、法治讲座等活动400余场次,帮助企业化解纠纷、法律风险1200余起。

  2024年,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取得了一些新成效,但仍然还存在着一些弱项和短板:一是立法协作配合有待加强,基层参与热情不高。二是规范性文件和合同的审查力度有待加强,个别政府部门和乡镇存在未按照合法性审查要求开展工作的情况。三是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贯彻落实有待加强,“三项制度”在乡镇的推进较为缓慢。四是普法工作的创新性有待加强,普法形式较为单一,群众参与度不高。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完善法治政府建设制度机制。继续把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全市各级政府的一项政治任务,形成长效机制。压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抓好年度述法工作。认真做好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验收评估工作。

  (二)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打造营商环境典型样板、典型模式、典型经验。深化涉企“柔性执法”成效,加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严格执行涉企执法检查备案等制度。

  (三)深化“小快灵”立法成效。加强政府立法机构与各立法主体的协作,形成立法合力。进一步加强我市家政服务管理工作,推动家政服务新规出台。

  (四)强化合法性审查刚性约束。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常态化做好行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和公平竞争审查工作,严格落实“三统一”及“有效期”制度。

  (五)不断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实行政执法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和行政执法裁量权基准制度,深入推进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持续加强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双向衔接工作机制。

  (六)积极打造具有益阳特色的普法品牌。聚焦普法重点对象,创新普法宣传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市委依法治市办作者: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