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市民感受城市温度 让农村增添发展活力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提问。黄云摄
“十四五”期间,益阳新增66个口袋公园,建设绿道72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5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565个、惠及81500多户;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98家;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5%……10月29日,在湖南“十四五”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益阳市专场,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刘勇会就城市更新与治理、农业农村发展等话题,回答媒体记者提问。
系统化开展城市更新与治理受到城市温度
中国日报社记者:益阳市今年成功获评“全国文明城市”,请问“十四五”期间,益阳在城市更新和城市治理方面,有哪些真正惠及市民群众的具体实践和成果?
刘勇会:“十四五”期间,益阳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系统化的城市更新和治理,城市功能更加完善,服务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一是市民出行更舒畅。为缓解城市拥堵,大力推进城区畅通工程,加快推进益沅桃城镇群“一环四通道”快速路,主城区“五纵五横”主干道和支路网络已成形,多条交通环线建成通车,整合零散空地新建停车泊位2.5万余个,有效地提升了通行率。我们还着力打造了资江风貌带、梓山湖公园、会龙山公园等休闲胜地,新增66个口袋公园,建设绿道72公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85平方米,为市民休闲出行打造了更舒适的天地。
二是城市环境更宜居。着力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人居环境问题,建成3座垃圾焚烧发电厂,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垃圾焚烧发电资源化利用全覆盖的地级市之一;投入49亿元,对城市污水管网实施改造提质,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生活污水收集率提升至80%,资江水质持续改善;累计实施426个“三微”改造项目,18.6万名居民生活环境明显优化,以“小切口”推动“大变化”,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城市温度。
三是住房保障更有力。构建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让不同群体“住有所居”。比如,建成公共租赁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11700多套,其中,赫山区惠民小区是益阳最大的公共租赁房小区,建设公租房53栋、2776套,累计保障对象1万余人。比如,面向工薪群体和青年人才,创新推出“青年驿站”项目,为来益阳求职青年提供免费住房支持。我们还大力推进住房改善,改造老旧小区565个、惠及81500多户,完成棚户区改造1.2万套,让居民告别“老破小”。
四是管理服务更精细。以“绣花功夫”做好城市管理,让服务更贴民心。创新设立32座城管社区工作室,将服务窗口延伸至居民家门口,规范设置75处早夜市疏导点,既维护市容市貌,又保留城市“烟火气”。公共区域保洁全覆盖,机械化清扫率提升至92.5%,城市家具“天天见本色”。
全力推进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一池春水”
中国新闻社记者:益阳是农业大市,也是全省唯一的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市。请问“十四五”期间,益阳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特色农业方面形成了哪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刘勇会:五年来,益阳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推进新一轮省级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点,激活农业农村发展“一池春水”。
一是“一县一特”促增收,立足益阳多样的地方特征和资源禀赋,一年接着一年干,推动形成了安化黑茶、南县稻虾、桃江笋竹、赫山兰溪米业、资阳休闲食品、沅江芦笋芦菇、大通湖蟹等“一县一特”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盘活资源添活力,做实做细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在全省率先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数字化改革,建立了“1+6”农村产权交易体系,1个市级中心、6个县级中心覆盖全市,实现农村资源资产全流程线上竞价交易,土地流转平均溢价率达20%,较好地激活了农村沉睡资源。
三是建好良田固根基,坚决落实“藏粮于地”战略,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65.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8.5%;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新模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建设;坚持高标准农田设施管护与建设并重,按照“谁受益、谁管护”原则,探索形成“大户模式”“沟渠经济模式”等管护新模式,确保这一“惠民工程”建得成、管得好、长受益。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