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田好“丰”景

——全市棉花秋收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3-10-26 09:11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棉农展示棉花。陈徐文倩摄

  金秋十月,我市9.93万亩棉花已吐絮成熟,进入采收期。各地抢抓农时,合理安排采棉机、棉农下地有序开展棉花采收工作,确保棉花朵朵归仓。通过县市区测产,预计今年全市棉田亩产籽棉210公斤到240公斤不等,可产籽棉约2.18万吨。

  今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棉花生产,稳定恢复棉花种植面积,大力试验示范棉花生产新型机械,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县两级同步建立促进棉花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机制,加大棉花产业投入。2020年至2022年,全市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资金共计7709.35万元。今年4月,资阳区、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棉花大县。其中,南县、大通湖区等传统植棉大县高产区亩产籽棉达325公斤以上,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

  创新规模化生产经营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10月23日,在资阳区新桥河镇车前巷村的棉田里,棉花种植大户刘志平组织村民采收棉花。他告诉记者,今年他流转100亩土地种植棉花,通过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实行精细化耕作,棉花大获丰收,亩产籽棉超200公斤,预计净收入总额18万元。

  南县有棉田4万余亩。近日,位于南县浪拔湖镇太阳山村的家庭农场热闹非凡,村民刘波平种植的200多亩棉花进入采收季。“预计今年棉花亩产可达225公斤,产量高于去年。”刘波平说,当天,农场有40多名工人在地里采摘棉花。他们都是附近的村民,利用空闲时间摘棉花,按采摘重量计算工钱,采得多的,一天收入可达130元。棉花丰收、村民增收,4万余亩棉花带来了当地棉花产业就业的双丰收。

  我市依托植棉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棉花种植,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行“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多形式扶植棉花专业合作社,提高棉花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今年全市从事棉花生产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达357个,棉花收购、加工企业达15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市级4家。

  推进标准化基地建设 培树典型示范引领

  日前,在沅江市泗湖山镇光复垸村机采棉规模化示范片,丰收的棉花将棉田装点成白茫茫的一片,一台大型采棉机轰鸣着穿梭其间,高效快速地将棉花从棉秆上脱离并吸入机器内部。“我们这台采棉机灵敏度高、稳定性强,采净率达95%以上。”沅江市泰农棉花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卜太伏告诉记者,采棉机1小时可采收5至8亩棉花,相当于原来50余人一天的工作量,大大节省了成本开支,提高了工作效率。沅江市是全省棉花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现有棉花种植面积约2万亩。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省政府棉花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和棉花良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环洞庭湖区南县、沅江市、大通湖区、资阳区4个棉花大县的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需建设好1至2个高标准、上规模、产加销链接的优质千亩棉花生产基地。同时,我市着力完善棉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棉田抗旱排渍能力,加快棉田机耕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棉花生产向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转型发展。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推进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我市大力推广机械化耕种管收技术,因地制宜推广棉花套种瓜果蔬菜、幼龄果园套种棉花等技术。“夏季摘瓜,秋季采棉花,一地两产皆丰收。”10月24日,在南县中鱼口镇廖正华家庭农场,朵朵棉花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廖正华告诉记者,“西瓜+棉花”间作套种能有效缩短瓜、棉的共生期,降低种植的时间成本,实现优势互补,增加经济效益。今年廖正华家庭农场棉花播种面积近100亩,其中棉花套种西瓜面积就占了20亩左右,新的种植模式实现了“一地双收”,亩均效益可提高约3000元。

  全市依托湖南省棉科所、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优势,积极构建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棉花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力度,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全市加快推行“一地一品、一主两副”的棉花生产区域化种植,重点推广5至7个优质、高产、抗虫、杂交棉品种,力争优质棉品种全市全覆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 周兰 刘亮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