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了解到,2023年至2024年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2023年10月16日至2024年3月15日),我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4.71,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6;空气质量优良率为72.4%,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3;PM 2.5平均浓度为61微克每立方米,改善幅度全省排名第3。其中,PM 2.5平均浓度为历年同期最低水平。在大气污染防治特护期,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深入推进六大专项整治行动,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高位谋划部署 举好治污“指挥棒”
市委主要领导先后两轮专题调度中心城区蓝天保卫战攻坚行动推进落实情况;市政府分管领导坚持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周例会制度,每周针对性研究解决一批难点痛点问题;市蓝天办实行日晨会、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坚持逐日研判分析,在面临传输污染侵袭时段,全程时刻紧盯上游污染,即时组织相关部门人员应对重污染过程;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和市纪委监委开展3次专项督查,移交问题线索5起,针对砂石堆场扬尘治理等领域研究制定相关规范管理标准和整治工作方案,对国控站点周边污染源加强摸排整治,并组织成立蓝天保卫战帮扶组与4个巡查小组,期间共巡查交办问题658个,立行立改512个。
聚焦专项行动 用足治污“工具箱”
市生态环境局以问题为导向,统筹协调市直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六大专项整治行动。城市扬尘污染整治方面,组织开展中心城区92座砂石堆场专项整治行动,出台砂石堆场规范管理标准,共取缔砂石堆场1家,立案调查14家。城市生产生活面源污染整治方面,紧盯污染高值区域,以物管小区、背街小巷等为重点,常态化抓好禁熏、禁燃、禁放工作。移动源污染整治方面,禁止市政项目雇佣限行车辆参工参运,禁止拖拉机、低速货车等进出物管小区,督促、协调交警部门做好城区货车绕限行工作。涉气行业企业污染整治方面,加强13家砖瓦企业、25家重点涉气企业环境监管,对未纳入应急减排清单的涉气大户协调限产减产。农业面源涉气污染整治方面,出台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试行办法,组织开展农作物秸秆禁烧专项行动。能源清洁整治方面,重点督促加快能源项目建设,并以农贸市场、经营门店为重点,强化城区燃用散煤等高污染燃料管控,已督促整改经营主体200余家。
强化检查执法 推出治污“杀手锏”
市生态环境局、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应急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进一步建立健全检查执法机制,坚持严禁和严管相结合,全力打击各类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据统计,全市共立案查处工业企业87家,烟花爆竹领域非法违法行为132起,“自流黑”非法加油案例12件,处罚闯禁车辆2883辆,办理餐饮油烟污染、违规渣土运输及装饰装修扬尘污染案件67起。市蓝天办建立特护期大气防治曝光台专栏,公开曝光环境违法典型案例。此外,春节期间,中心城区共设置烟花爆竹管控值守点48个,出动一线巡查和值守人员4000余人,劝阻和制止烟花爆竹燃放行为1500余起,扣押烟花爆竹制品1000余件。 拓宽宣传渠道 搭建治污“连心桥”
市生态环境局线上利用“益阳生态环境”微信公众号,开设“特护期典型案例”“特护期曝光台”等专栏集中对外发布一批涉气典型案例,制作《全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守护益阳蓝》等宣传小视频及《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电子海报,在各县市区广泛传播政策。线下引导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广场、公园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禁燃禁放宣传,组织执法队员深入涉气企业、公路主干道等地宣传冬季大气污染防控措施,率领基层干部深入田间地头、乡村社区向村民解读秸秆禁烧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全面提高蓝天保卫战工作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支持率。
市生态环境局还邀请国家环境监测总站技术团队对我市蓝天保卫战工作把脉问诊,开展国控站点及周边重点区域无人机低空走航,快速建立国控站点、重要园区周边区域大气污染物空间分布地图。在污染传输来临时,提前发布管控通知,要求各相关单位提前谋划、提前部署相关工作,力争防止预警管控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特护期期间,我市共经历6轮25天北方污染传输,启动黄色及以上重污染天气预警6次,开展内源管控19次,有效遏制了污染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