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寻好友三十载 一朝闻讯喜相见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4-08-26 09:2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31年,是一段漫长岁月。31年来,广东省河源市的司燕仁老人怀揣着对老友的深深牵挂,多次寻觅却杳无音讯。近日,为了寻找老友,67岁的司燕仁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其中一站的目的地,是益阳。

  真情难忘,四处奔走寻找当年室友

  “请问可以登报吗?我想找个人,他的名字叫杨晓明,是益阳人,以前在黑龙江鹤岗矿务局工作过,1983年左右调回了益阳棉麻纺织厂。”8月19日,记者见到了风尘仆仆的司燕仁,一旁还放着他整理好的行李箱和背包。他告诉记者,他来益阳已经3天了,这几天四处奔走却没有任何线索,想在离开益阳前再试试,希望借助媒体的力量帮忙寻找老友。

  司燕仁介绍,他1980年毕业分配到黑龙江鹤岗矿务局南山矿时,认识了从益阳农村来北方闯荡的杨晓明,当时杨晓明是煤矿开拓区的一名掘进工。因为两个人分到同一间集体宿舍,年龄相近加上杨晓明为人真诚热情,两人性情相投,所以很快成为了好朋友。“当时日子过得很清贫,我们食堂伙食不太好,两个人用一个煤油炉子煮面条,一碗清汤面条分成两份也吃得津津有味。”对于40多年前两人相识相处的细节,司燕仁如数家珍。他说:“我退休了,想趁现在还走得动,见见老朋友,看看他这些年过得怎么样、有什么困难,需不需要我帮忙?”

  人生多变,两人调动单位后失去联系

  1983年,杨晓明在休假期间回益阳谈了个对象,再来单位就开始申请调动,调转至当时的益阳棉麻纺织厂。调转工作申请成功后,司燕仁还帮着杨晓明在单位供应科弄来一些木板材料,用做新婚家具。

  没过多久,杨晓明回到了益阳,但两人并没有失去联系,之后司燕仁还收到了杨晓明寄来的信件和竹笋等益阳特产。“虽然到最后都没搞清楚这个干笋该怎么吃,但是这份情意让我很感动。”司燕仁说。

  由于工作原因,几年来两人联系甚少,1993年9月,司燕仁调至广东省河源日报社。安顿好工作后,他第一时间想和老友分享自己的近况,打电话到益阳棉麻纺织厂,却得知工厂已经解散,就此,他和老友断了联系。

  “那个时候通信不发达,交通不便利,后来我们就失去了联系。”司燕仁介绍,为了找到杨晓明,他曾三次前往寄信地址所写的“益阳棉麻纺织厂”寻找,但都没找到正确的工厂位置。他也去过社区、派出所等部门查找,可是因为信息不全、没有权限等原因,最后都找寻无果。他想到自己也从事媒体行业这么多年,想最后再试一试,于是找到了益阳日报社:“我平时不善于表达感情,朋友很少,和他相处这么多年从来没有拌过嘴、吵过架,这段友情对我来说特别可贵。”

  得偿所愿,阔别多年终得相见

  8月20日上午,司燕仁动身前往旅行的下一站目的地武汉。记者带着司燕仁提供的碎片信息,来到了赫山区会龙山街道附近,多处询问后找到了湖南鑫达纺织有限公司,但办公室的年轻职工表示没有“益阳棉麻纺织厂”这个单位,找错了地方。

  就在记者以为线索中断的时候,一旁的老厂长蔡志明开口道:“我们公司前身是‘麻棉纺织厂’,你要找人吗?找谁啊?”一番沟通下来,老厂长在听到“杨晓明”3个字后,当即说:“我们厂里以前是有个‘杨晓明’,而且确实是从北方那边转岗回来的。说来也巧,这是当时我对口帮扶的家庭,所以印象深刻。”

  记者心里一喜,赶忙进一步询问老人联系方式,但老厂长接下来的一番话却浇了记者一盆冷水:“2004年工厂改制的时候他就走了,房子都卖了,那个时候我哪有他的联系方式啊。不过他家住在前面的志溪河社区,你们可以过去碰碰运气。”

  按照老厂长指的大概位置,记者一行人驱车前往志溪河社区,几番询问,在一家不起眼的杂货铺问到了线索。杂货铺老板认识杨晓明,还打听到了杨晓明的电话号码!“嘟——嘟——哪位呀?”电话接通了,记者仔细询问核对信息准确后,电话那头杨晓明老人的声音也充满了激动:“我认识他!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现在在长沙,麻烦你把他的电话号码给我,我马上联系他!”随后,记者把这一好消息分享给了司燕仁。“我真没想到还能联系上他。来报社之前,想过有可能找到他,但没想到会这么顺利,真是太感谢了!”挂断电话,司燕仁对记者连声道谢。

  8月21日,司燕仁赶赴长沙,如愿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老友杨晓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胜利责任编辑:李媛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