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2022年4月以来,我市积极顺应人口老龄化趋势,聚焦老年群体养老服务需求,从“一餐热饭”入手,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多元推进,着力打造“益老食堂”老年助餐品牌,有力有序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扩面提质增效。
合理布局 建设老年助餐服务点
“刘大爷,您真准时!菜刚上齐您就到了。”3月4日11时30分,家住赫山区龙光桥街道寨子仑村的刘大爷和一起打牌娱乐的几位老友,准时来到楼下的“益老食堂”用餐。面对这位几乎天天到食堂“报到”的老人,志愿者热情地上前与老人打招呼。这家位于村老年活动中心一楼的老年食堂,自2024年10月开业以来,就“圈粉”辖区众多老人。
午餐时间,大家的欢声笑语开启了老人一天的幸福“食”光。热气腾腾的厨房有序出餐,刚出锅的菜品香气诱人,干净整洁的餐厅内,取好餐的老人三五成群围坐一起,边吃边聊,幸福感满满。“食堂的菜味美价廉,荤素搭配合理,几乎每天不重样。”当天,刘大爷吃完后还给家里的老伴打包了一份。“老年人一餐吃不了多少,以前在家顶多做一两个菜,还得忙活半天。在食堂可以每样打一点,每顿饭能吃到三菜一汤。”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我市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385.12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87.24万,占比22.65%;65岁以上人口达66.17万,占比17.18%。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我市连续两年将老年助餐服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益阳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益阳市老年助餐服务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发展方向,推出具体措施。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老年食堂(助餐点)69个,日均服务近4000人次。
如何优化老年助餐服务整体布局,让更多老年人在家门口方便快捷地吃出“幸福味道”?我市借鉴省内外经验,依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组织各县市区摸清老年人口规模、就餐需求、服务半径等,按照“15分钟养老服务圈”布局,综合利用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养老机构、福利彩票销售点等设施改造建设50个城区助餐点。探索农村助餐有效路径,整合闲置设施或老年人活动较为集中的商超、文娱场所,就近解决老年人,特别是经济困难、独居、空巢、高龄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吃饭不便问题,让老年助餐服务项目“办得准”。
多方参与 为老年助餐服务增添新活力
“10斤黄瓜,20斤土豆……”早晨7时,寨子仑村老年食堂志愿者徐德来驱车前往海吉星农贸市场购买食材,他认真记录菜品明细,装车送往助餐点。
同村村民曹定祥今年69岁,是助餐点的负责人。去年年初,得知村里老年助餐项目需要人手,他二话不说带着志愿者团队义务加入。每周一至周五,他和徐德来都会负责把食材送到村里老年活动中心楼下的助餐点,再由其他几位志愿者精心烹饪。“看到村里的老人在这里吃得方便又开心,特别高兴。”曹定祥介绍,每天有40多名老人来这里吃饭,他们还会向出行不便的老年人和特殊群体提供送餐服务。
“我一个人在家住,菜做多了吃不完,做少了不够吃。这个食堂饭菜干净,服务人员又客气,饭菜符合我们老年人的口味。”家住赫山区朝阳街道江金社区梓怡华盛家园的居民李桂莲告诉记者,小区里的益老食堂主打清淡饭菜,让老年人吃得舒适健康,更重要的是,她们能从繁琐的家务中解放出来。
“这个老年食堂是我们公司负责运营的。”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庄慧介绍,辖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用优惠的价格享受到可口的饭菜,根据不同年龄段可享受每人每次最高10元的就餐补贴。她说:“按照规定,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可以运营老年食堂,以及在店内开设老年就餐区。”她们公司在全市运营多家老年食堂,已有数年时间,虽然利润微薄甚至不赚钱,但是对于口碑提升、品牌推广大有裨益。“社区免收场地租金,在水电费上也有一定的补贴,企业减负了,就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庄慧表示。
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实现老年助餐服务可持续运营?我市坚持财政和社会投入同步发力,运用志愿服务和公益项目化运行相结合的机制,采取政府补一点、慈善募一点、企业让一点、老人交一点等方法筹资,在优先保障低保、特困供养老年人助餐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提供2元至10元的助餐补贴和2元配送补贴。
同时,探索多形式助餐模式,改建、整合11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其内部增配“益老食堂”;支持居住小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开设“益老食堂”;县市区依托养老机构建设规模化中央厨房,集约化、标准化提供助餐服务。农村地区利用村委会办公楼、农村幸福院等,采取邻里互助、乡友捐赠的方式,结对提供助餐服务。选拔组建“红邻骑手”队伍、志愿者团队等提供集中配送和上门服务,打通助餐“最后一百米”。
优化服务 让老年食堂香飘久远
记者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老年助餐点经营基本处于亏损状态。多个老年助餐点通过盘活现有场地、适当降低餐标、接受企业捐赠等措施,努力保障持续经营。“微利惠民”是老年助餐服务的主要特征,这意味着老年助餐点的菜品价格往往较低,再加上客流不稳定等因素,使得助餐点持续经营的压力不小。
如何缓解这一压力?市民政局建议,一方面在保障老年人就餐服务的基础上,提供亲子餐、健康餐、自助餐等,让“益老食堂”自我造血,实现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依托“益老食堂”平台,积极对接医院、家政等机构,提供医疗保健服务、适老化用具等,实现养老服务链延伸发展。目前,全市已有4个助餐点实现市场化运营。
同时,我市大力指导城乡老年食堂优化建设运营,对场地进行适老化改造。引入数字化监管平台,实现刷脸付款、线上订餐、补贴落实等一体化解决。在符合条件的20个助餐点建设视频实时监控“阳光厨房”,群众在所有助餐点通过扫描民生实事“码上通”实时评价助餐服务,实现对菜品、环境和服务全方位监管。此外,在深度融入“三湘怡养”品牌基础上,打造“益老食堂”助餐品牌,实行名称、标识、管理“三统一”,推动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