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田变良田 绘就好“丰”景

——我市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3-14 09:0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南县华阁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刘馨予摄

  初春时节,万物复苏,全市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开挖沟渠、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作业有条不紊,一幅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新画卷徐徐铺展。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以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11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投入农田建设资金94.8亿元。

  2024年,我市农田建设项目争资立项获得较大突破,探索实施投贷联动等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亩均投资标准达4000元以上,实现了全市11.6万亩增发国债项目年底前建设任务完成和资金支付双100%的目标。截至2024年底,我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65.9万亩。

  补齐短板 因地制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月初,大地回暖,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陆续迎来收官之战。走进南县麻河口镇官正垸村千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现场,多台大型挖掘机和推土机马达轰鸣、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加足马力、紧张施工。从前的官正垸村水不能上田,田中间还有很多散坟,开启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后,旱能灌、涝能排,300余座坟也悉数清理,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

  除了小田改大田,南县华阁镇的灌溉水渠设施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项目完工后,能有效解决灌溉引水难、农机通行难、精耕管理难、产能提高难等难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粮食生产能力。

  在资阳区张家塞乡乌龙堤村,由于地势较低、田块零散,很多田地耕种不便,形成许多“巴掌田”“冷水地”。去年年初,资阳区将这些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整治范围,打破原有的小田界线,统一规划和整治。眼下,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机械在田间来回穿梭,笔直的机耕道、美观的灌溉渠和方正的田块初具雏形,乌龙堤村村民十分高兴:“小田变大田,机械都能下田了,巴掌田连片了,产量也要大幅增加。”据张家塞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去年10月开始,全乡着手打造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现代农业高标准农田,计划今年3月底基本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确保春耕生产有序推进。

  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介绍,我市坚持统筹协调、集中连片和整镇整村推进原则,与全省国土空间规划、村庄布局规划有机衔接,以改大、改水、改路、改土为主要建设内容,针对性补足基础设施短板,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科技赋能 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

  粮食稳面积、增单产,科技创新是关键。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打造良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科技赋能,实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航空航天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全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只要两个管理员进行监测,1.8秒就能出一盘秧,1小时的出盘量可以服务1000亩大田。”3月11日,在益阳富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明向大家展示了公司的成套智能化出盘设备。多年以来,公司致力于高速育秧流水线的研发,2022年与湖南农大合作研发出首套高速育秧播种流水线成套设备,2023年农业农村部南方智能育秧(苗)重点实验室落户。此外,我市还携手华为、58集团,抢先布局打造智慧农业云平台,与中联智慧农业推进数字水稻、智能农机“1+3”战略合作,在大通湖区建成全球首个再生稻无人(少人)智慧农场,支撑农业生产开启“智慧模式”。

  1月11日,在南县,2千克南县稻虾米航天种子交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发。2024年9月27日,这批种子搭载实践十九号卫星进入太空,在为期近两周的太空之旅中,南县稻虾米专用品种种子历经宇宙射线、微重力、高真空等特殊环境的淬炼,或将发生变异,有望创制出高产、优质、抗病的优良种质资源。

  近年来,我市深入实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共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7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3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3个。

  良性运行 健全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是现阶段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增强农田抗灾能力、提高产出水平、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坚持谁受益、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市农业农村局印发《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大户管护责任试点方案》,各县市区结合自身情况创新管护模式,出台配套管护方案。

  在桃江县,各乡(镇)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受益农户通过建立管护协会、专业合作社、村民理事会等形式,对辖区内田间工程设施进行管护。同时,设置专职管护员管护,由乡(镇)或村委会将建成后的项目区管护范围、内容、管护期、报酬、职责张榜公布,聘用管护员,签订管护合同。“我们聘请当地农民参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不仅可以增加村集体经济收益,而且增强了村民们的参与感。”桃江县大栗港镇政府工作人员介绍,许多村都派村民全过程监督项目工程质量,发动村民参与设施设备的管护,有效破解农田水利设施管护主体不明、监管不力、管护不好等难题。

  在资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分类施策、多方监管、把握好工作时度效等措施,真正成了民心工程。“我们发动当地村民群众组成质量监督小组,镇上也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对包片、包村的干部,我们还采取‘随手拍’的形式,将质量不高的现象随时记录下来,并及时督促更正。”区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工程高级工程师肖缔飞介绍。

  为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和农民群众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赫山区还创新开展“乡村主建、农民主体”农田建设模式试点,乡镇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开展工程建设,鼓励就近就地用工。“建设初期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村民们知道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的好处,也明白工程管护的重要性。”大通湖区的沟渠经济取得了良好效果,成为监管工作的典范。据区农业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群众管护项目工程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同时,政府尝试与保险公司合作开发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等新产品,降低自然灾害等带来的损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馨予 叶磊 王征洋 张衡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