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称孤独症儿童为“星星的孩子”,是因为他们像星星一样纯净、漂亮,却也像星星一样孤独。今年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世界孤独症日即将到来之际,专家呼吁,孤独症早期发现和干预对患儿至关重要,应早筛早诊,科学干预,避免因延误治疗而加重家庭与社会负担。“来,把球推上桥,慢慢来,别让球掉下去”“推着球沿着桥转个弯”……在资阳区妇幼保健院儿童康复科,科主任周训帮助6岁的小博(化名)训练感觉统合功能。
小博因行为异常入院求诊。初诊时,小博对他人指令缺乏反应,无法进行问答交流,经常情绪失控而高声尖叫,无法参与集体活动。经过一年的康复训练,小博变化很大,已经能用短句进行日常交流,情绪失控频率越来越低,也能参与幼儿园集体活动了。
周训介绍,孤独症核心特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社交沟通障碍。表现为缺乏眼神交流,难以理解他人情绪或非语言信号(如手势、表情),语言发展延迟或异常(如重复语言),建立人际关系困难。二是重复刻板行为与兴趣狭窄。例如身体重复动作(摇摆、拍手)、严格遵循固定流程、对特定事物异常专注,或感官敏感(对声音、触觉等过度反应)。三是谱系多样性。症状轻者可独立生活,重者需终身支持;智力水平不一,部分可能伴随智力障碍,少数在特定领域展现突出才能。“孤独症通常起病于婴幼儿期,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研究认为与遗传因素(如家族史)及环境因素(如孕期状况)交互作用相关,可通过行为观察和发育评估确诊,2—3岁前开始干预效果更佳。”周训呼吁,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要尽早带孩子进行孤独症筛查、诊断,并接受干预治疗,这将有利于改善患儿症状,提升患儿生存质量,促进家庭幸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张伊寒 陈浩军 张畅责任编辑:文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