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竹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车间,工人在压板。
益阳市鸿顺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半成品生产车间一派忙碌景象。
“桃花江竹玩”竹玩具产品。
桃花江竹海景区航拍。
【核心提示】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构建“以竹代塑”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抓好竹资源培育、竹材加工、产品设计制造、市场应用拓展等全链条全要素协调发展,有效提升竹产业动能、产能、效能,推动“以竹代塑”加快竹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市实现竹产业综合产值214亿元。目前,全市有竹加工企业375家,创建了国家级竹产业示范园区1个、省级竹产业特色产业园5个。
江南一根竹,节节日高升。竹,象征气节,也因具备出色的固碳能力、可自然降解等优势,正被赋予更多可能。
我市是竹资源大市,2024年全市竹林资源稳定在243.3万亩,居全省第二,立竹株数4.43亿根。“全球战塑”背景下,我市将目光投向自身优势,不断展开探索。眼下,竹产品被应用到办公、家居、文旅、建材等多领域。桃江、赫山、安化等竹产业重点地区积极建设产业园区、培育龙头企业,不断完善竹产业链条……
一根竹,究竟有哪些价值,能变换出怎样的业态?我市竹产业站“C位”,底气何来?
一双竹筷的“全球远征”
【一叶知秋】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泥江口竹筷”。不论你身处何处,只要端起碗,就可能和赫山区泥江口镇打个招呼——中国出口的每7双快消竹筷中就有1双产自这里。
依靠“一双竹筷”,泥江口镇产业销售总额超10亿元,年出口创汇6000万美元,销售渠道通往全世界62个国家和地区,以不到全国1‰的立竹量,创造了全国15.2%的快消竹筷出口份额,成为了全国最大的一次性竹筷生产和出口基地。
【“竹”梦前行】
泥江口镇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区乡镇,拥有10万亩的竹林资源。“一次性竹筷出口份额占全市的95%、全省的58%、全国的15.2%。” 这个“筷乐小镇”的竹筷产业从业者每每讲起,言语中都透着自豪。在奔向全球贸易大舞台的背后,是几代泥江口人历经40多年的探索转型。
20世纪80年代,该镇兴起全民大做竹筷的热潮。拿上砍刀,戴上草帽,镇上几乎人人都是竹农,每家每户都有人从事竹筷生产加工,但因生产标准低、规模小,发展受限。
2010年以前,竹筷产业虽是泥江口镇支柱产业,但多为外地品牌代工,市场竞争力不强,长期在低端市场徘徊。
破局在思路。
靠“筷”吃饭的泥江口人更加深谙:“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2011年,该镇成立了竹筷协会,推动全镇竹筷企业抱团发展。
抱团取暖的竹筷企业开启了他们的做强升级之路。通过多年发展,泥江口逐渐形成了一个竹筷企业聚集区,企业经营逐步探索出“公司+农户”的原材料供应模式、“工业+贸易”企业经营模式、“集团+合作社+农户”新型产供销模式等多种模式。
“全镇每6个人就有1个从事竹子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土生土长的夏叶谋是筷业发展的受益者,他的言语中透着自豪。
高光之中的泥江口人没有在“小福即安”中迷失方向,他们的脑海里多了居安思危的深度思考。
彼时,放眼国内市场,尽管营收可观,但其他省市同类产品的冲击,影响着泥江口竹筷的品牌扩张。好在国家放开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政策,面对时代红利,泥江口镇将目光放在了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协会牵引下,企业相互扶持,竹筷产业集群抱团出海,开启了他们“淘美元”的“蓝海”之路,一个个企业接连敲开了外贸大门。
跳出客户群体的限制,泥江口镇的竹筷企业在一次性竹筷、叉勺、吸管等快消品赛道上深耕研发。外贸直通车打通,海外订单开始源源不断地向这里涌来,泥江口实现了年出口额从百万到千万美元的量级跃升。
一双小竹筷,连通大世界。
为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几家龙头企业率先开展合作,通过统一标准来加强品牌建设,打造生产、包装、展销“一条龙”,不断创新产品种类和质量。“泥江口竹筷”集体商标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批准成功注册,竹筷产业完成了从“泥江口制造”到“泥江口创造”的质的蜕变。
一床凉席的夹缝求生
【一叶知秋】
益阳水竹凉席,因历史上曾被选为皇室贡品,又叫“贡席”,是益阳名特产,传承历史已有600余年。
20世纪90年代初,一种新的竹凉席加工工艺被引进到益阳——用机械加工生产竹片凉席。竹片类似麻将,故称“麻将”凉席。新的加工工艺,生产效率高,产品受市场青睐,目前,我市生产的“麻将”凉席在全国市场上,依然占据较大份额,在传统产业中拥有一席之地。
【“竹”梦前行】
一床凉席承载着很多人的回忆:躺在凉席上拿着蒲扇,听着外面此起彼伏的蝉鸣,看着炙热的太阳,心里有着一份对乘凉的满足,那是多少人童年的心境。
劲节抱贞心,守艺绕指柔。看似简单的凉席,处处都是技术,编织时全部靠手工操作,篾篾相织,是对手艺人编织技艺的终极考验。
“水竹凉席的制作工艺无法用机器替代,要花10多天的时间,工艺复杂,已经没有人愿意学了。”老手艺人沈安国的言语里,透露着遗憾。
沈安国的坚持,也不再是谋生手段,更多是技艺和文化的传承。
渐行渐远的凉席,眼看就要陷入或将被时代淘汰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麻将凉席”异军突起,凉席又回到了我们生活中。产业高峰期,全市直接或间接从事竹凉席生产加工的从业人员达15万多人,年产值在16亿元以上。
伴随着行业井喷式扩张,“阵痛”随之而来。
在“麻将凉席”加工过程中,断料、冲条、切割、钻孔等前面的加工工序,会产生粉尘和噪音;浸泡、蒸煮、消毒、漂白、漂洗等中间的加工工序,要用到烧碱、双氧水、焦磷酸钠等化学药品,会产生大量废渣和废水……
痛则思变。
不少企业选择将断料、打孔等前段工序和串片、包边等后段工序,交村民自行完成;中间环节用绿色环保的碳化加工工艺,取代传统工艺;将碳化加工向竹凉席工业园集中,废渣、废水集中处理,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既保住了村民的饭碗,又解决了污染问题,一举两得。”湖南天翔生态竹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柒林介绍,以前,蒸煮工艺加工的凉席不好卖,只能依靠中间商销售,现在规模化生产,有了自己的品牌,加上电商助力,竹凉席加工企业已直接与终端市场连通。
新工艺、新产品,把益阳竹凉席老板们的心“撑大”了。“我们将来要把竹凉席卖到全球去呢!”这是李柒林的目标,也是益阳竹凉席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根南竹的产业突围
【一叶知秋】
我市立足竹资源优势,全方位推动竹产业全链条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益阳市实施“八大行动”总体方案》将笋竹产业纳入全市产业培塑行动,作为现代特色产业全链条建设发展;在桃江县召开的全国“以竹代塑”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桃江县、赫山区泥江口竹科技产业园获评省级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和高质量发展园区,争取项目资金2000万元;我市坚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强化品牌培育,搭建产销对接平台,并不断提高竹业品牌系列产品在各类活动中的“出镜率、成交率”,有力推动了我市竹产品“出湘、出境”;湖南省新质竹产业研究院落户益阳,推动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笋竹精深加工水平,加强“以竹代塑”“以竹代钢”等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
【“竹”梦前行】
全竹结构的楼房,竹片做的足球、竹节做的飞行棋……在桃江县竹产业企业,记者看到,一根根竹材经过不同的加工流程,就变成了餐具、玩具、家具、建材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市场。
近年来,桃江县借助科技力量,加快全竹利用,推动“以竹代塑”,实现了从竹笋、竹头到竹茎、竹尾、竹屑的全竹利用。2024年,全县完成竹旅文体康产业融合发展综合产值300亿元。
竹,不仅是桃江的绿色风景,更是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密码。
2023年,“以竹代塑”行动计划发布,为竹产业发展打开了前所未有的“黄金通道”。
在桃江高新区,一座3层楼高的全竹建筑引人注目。桃花江竹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志成介绍,这是全国最大体量的装配式竹建筑,从屋顶的梁到支撑的柱,从室内的装饰到户外的庭院,全部采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竹质工程材,“无论是强度、硬度、柔韧度,与中高端木材比不相上下。”
竹子全身是宝,要想“吃透”一根竹子,靠的是技术创新。薛志成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项目研发,他希望用科技创新“唤醒”传统产业,让山林中的竹子各尽其才。
竹球、竹包、竹灯……在桃江竹玩科技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琳琅满目的竹制玩具不断刷新着人们对竹玩具的认知。公司创始人胡学峰说:“公司今年生产了两个爆款产品,销量十分可观。”
竹笋被视为“春天里的第一口鲜”。山当田耕,竹当菜种。桃江依托丰富的南竹资源,将竹笋做成大产业。目前,桃江已培育竹笋加工企业30余家,每年竹笋精深加工能力达1亿公斤,竹笋产业年产值达17.15亿元。
“把竹海叠成信札,寄给远方的友人带回家,信札里装满思念的话,还有那十里桃花……”一首《竹乡遇见你》,道尽竹乡桃江之美,也将竹子本身蕴藏的丰富文旅资源具象化了。
近年来,桃江全力推动竹产业融合发展。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厚的人文底蕴,吸引了游客慕名前来。如今,“竹乡十美”已渐入人心——来桃江,可行竹山美道、观竹海美景,可用竹制美物、居竹间美宿,可品竹乡美食、饮竹酿美酒,可赏竹林美剧、听竹音美韵,做竹乡美人、扬竹之美德。
一场掣肘与突围的对话
【掣肘之忧】
竹产业发展潜力巨大,面临的挑战亦不容轻视。采访中,无论是竹农、竹产业企业家,还是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大家都感慨:与国内竹产业先进地区相比,要实现从“竹资源大市”到“竹产业强市”的转变,益阳竹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竹林开发效率低,大面积竹林闲置,现有竹林资源利用率不足,竹林复合经营模式有待进一步开发。”市林业局产业科负责人莫永立对竹产业如数家珍,却也忧心忡忡,全市竹企业中,规模以上的只有50余家,年产值超1亿元的仅有5家,缺乏龙头企业恰恰是制约益阳竹产业加快发展的短板。
竹资源优势发挥不充分,集约化、机械化、自动化生产水平仍偏低,是产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竹材采收基本靠人工,缺乏工业化采收机械和技术。竹加工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微企业,甚至是家庭作坊,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不高,竹材加工主要采取单机加工,缺乏机械化和连续化生产装备技术,企业综合实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竹凉席产业夹缝求生中,感知的冷暖最多,也是竹产业发展的“晴雨表”:曾经一席难求,随着空调的普及,凉席已不再成为消暑必备品,一些竹凉席企业因没有踩准市场节点,进行果断转型升级,逐渐消失于大众的视野。
谈到进一步扩大规模、增添产品种类、更新生产设备与工艺时,湖南鑫峰竹业公司负责人夏新华心有顾虑:“我们公司现在的产量在行业内也算前列,创新对公司来说,有不小风险。”
一边是对现有利润的满足,一边是内因外因交织之下的畏葸不前。夏新华的心态,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市众多中小型竹企业经营者的想法。
【蹚路之策】
产业发展,随处都有可能遇到瓶颈;蹚路前行,从来就没有布好的现成赛道。
竹产业受内外环境和主客观因素叠加影响,面临竹子价格走低、产业链条不完善等问题。如何推动竹产业实现“换道提速”,益阳需要蹚水过河。
可喜的是,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优良竹种保护和竹林定向培育水平。加强竹种质资源库建设,加强材用竹、笋用竹、纸浆用竹、纤维用竹等竹类良种定向培育和分类经营推广;开展低产低效竹林复壮改造、丰产竹林高效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实施竹材采伐、初级加工,就近建设的仓储基地和初加工点,拉近了竹子“下山难”的物理距离。
竹产业发展,综合利用、集约融合是方向。我市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发展思路,不断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实现集群效应,全力打造全竹产业链。
抓住“以竹代塑”风口,最大的难点不在于技术,而在于如何做大市场。
靠山吃竹。桃江是全省竹产业资源利用最好的县,没有之一。
在桃江县域内,竹笋食品向竹膳食纤维、竹源活性物质、保健食品等功能化、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向延伸;特色竹工艺品、竹餐具、竹茶具、竹家居品与竹文化创意+创新设计+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竹钢”、竹塑复合材料、建筑结构材料、户外景观建筑、栈道板等高强高耐防霉阻燃竹建筑材料……桃江竹产业已呈百花齐放之势,打造了我们身边的样本。
从传统走向智造,科技的“关键能量”给竹产业带来了二次振兴的底气。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汇聚创新资源,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完善竹产业创新体系。要统筹用好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重要结合点和策源地的智力优势,汇聚创新资源,加快推动协同创新平台和创新基地建设;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构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一根翠竹,可以撬动一个大产业,也可以撑起乡村“绿美富”。目前,我市竹产业在勇闯蓝海的路上,已站在“以竹代塑”的风口,探索着“既享便利,又护蓝天”的新赛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