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生产服务基地工作人员用机器集中育秧。刘舒婷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随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我市进入一年中农事较繁忙的时节。储备农资、旋耕翻地、播种施肥、覆膜培土……田间地头,农人们怀揣着对新一年的憧憬,争分夺秒抢抓农时翻地播种;温室大棚里,平整土地、接茬种植的场面热火朝天;平畴沃野间,每一寸希望的土地都被唤醒。一桩桩、一件件农事有序开展,共同勾勒出一幅活力满满的春日农事图。
吹响“集结号” 农业生产劲头足
在安化县羊角塘镇大坪村,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根据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需求,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春耕生产。截至目前,安化县已完成早稻育秧可插大田面积6.6万亩,早稻育秧任务完成率100%,早稻大田翻耕6.2万亩,移栽面积约1000亩,翻耕进度达94%。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我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春耕生产工作中,聚焦关键重点,早部署、早谋划、早落实,全力打好粮食生产第一仗。今年,我市计划种植早稻165万亩,其中集中育秧面积125.6万亩。早在新年伊始,各县市区就制定相应工作方案,将生产任务进一步细化分解落实到乡镇、到村组、到地块。同时,市级层面和各县市区围绕春耕生产各类物资需求,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积极采购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物资,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加密执法检查频次,全力保障农资市场供应稳定。
农机是农民朋友的好帮手。为确保农机在春耕生产中调得出、用得上,全市各地农业部门均在前期指导农机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对拖拉机、插秧机、农用无人机等农机具进行保养和维修,确保农业机械运行状态良好。连日来,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组织力量下沉春耕生产一线,开展“千人下乡科技助农”行动。共下派1个市级专家技术指导团、7个县级专家服务组、88个乡镇农技服务队,共计1000余名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开展地块规划、品种选择、技术落实、示范点打造等重点工作,帮助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春耕生产单产提升关键技术落地落实。
用上高科技 春耕跑出“加速度”
增产增收,技术是关键。在春耕生产一线,农业科技引擎积蓄动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大通湖区千山红镇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育秧工厂,绿意盎然的菜苗整齐排列,务工群众熟练地操作着各式各样的自动化机械。在这里,育苗变成了一项充满科技感的工作——摆盘、撒土、浇水、撒种、盖土,每一个环节都严谨精密,且全程可控。“这是我们最新引进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每小时育秧超800盘,存活率超98%。”公司负责人熊姣军介绍。
在桃江县修山镇八都村的稻田里,一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沿着预设轨迹精准作业,操作人员只需将秧盘放置在机器后斗上,设备就能自动完成分秧、取秧、插秧等全流程作业,大幅降低人工劳动强度。机械臂灵活舞动间,嫩绿的秧苗被整齐地植入水田,引得村民驻足围观。
这台无人驾驶插秧机来自当地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湖南大队长农业有限公司。实测数据显示,这种新型插秧机1小时可插6亩稻田,与传统人工播种相比,作业效率提升40倍。
据介绍,与传统有人驾驶插秧机相比,无人驾驶插秧机不仅减少了劳动力,作业也更加精准,确保插秧行距、株距均匀,避免漏插和重插。此外,通过智能化规划路径,减少了重复行驶和空转,可降低油耗10%左右,也延长了机械寿命。
旋耕机、播种机、植保机……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驰骋在田野上,从播种、施肥、喷药到粮食收割,实现全流程自动化。农业机械与科技融合发展,我市农业现代化步履铿锵。
拓宽新路子 粮食稳产有保障
农忙时节,正是田间地头不得闲的时候,资阳区新桥河镇廖河村种植大户郭建虎却悠闲地在家喝茶。农田里,一台红色旋耕机轰鸣行进,旋耕刀片飞速旋转。“有了‘十代’服务,家里农活都用机械,不用自己下地干活,真是给我帮了大忙。”郭建虎告诉记者,今年他的500亩田全部托管给供销合作社。以前他自己种田,种植20亩都累得不行,现在有了“十代”服务,不仅可以轻轻松松种500亩地,他还不需要下地劳作了。
距郭建虎家9公里的富佳·沃工科技大棚里,一盘盘绿色的早稻秧苗长势良好。今年,湖南沃工农业服务有限公司代周边农户集中育秧5000余亩。有了广泛推广的“十代”服务,农户们能使用专业便捷的机械,采用更加科学有效的方式种植水稻。沉睡已久的土地资源被农业社会化服务唤醒,我市踏出了一条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路径。
据了解,“十代”服务是我市首创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包括代集中育秧、代机械翻耕、代机械抛插、代测土配方施肥、代病虫防治、代机械收割、代稻谷烘干、代储藏、代加工、代销售等10项覆盖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服务项目。“从种子到大米,农民做起来难、做起来不划算的事,我们都能帮助解决。”旺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姚清明告诉记者。
廖河村小农户张平科对“十代”服务的好处深有体会。“这几年,我选择了旺民农机合作社的‘十代’服务,将30亩地托管给他们。不用自己买农机就能享受机械化服务,这比我自己种地要经济、方便得多。”去年,我市巩固推广粮食生产“十代”服务,全年完成土地托管面积60万亩。目前,我市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77.8%,全市社会化服务主体有5745家。
和着春的鼓点,田野处处充满希望。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一个个抓点带面的示范,牢牢兜住了我市粮食丰产丰收的基本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