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博物馆日”湖南主会场活动在益阳市民文化中心举行,专家鉴宝、文创非遗集市等活动赢得市民青睐;长19.8米、重1.5吨的双桡龙舟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的馆藏珍品,向世界展示古老的龙舟文化……
近日,我市非遗保护工作频传喜讯,一场场文化盛宴精彩呈现,非遗如微风般融入市民日常生活。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我市立足地域特色,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评审,持续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和分级保护制度,倾力守护文化根脉,推动非遗释放青春活力。
我市出台《益阳市银城十大非遗大师评审与支持实施办法(试行)》,共评选首届银城非遗大师10人、市级非遗工坊示范点10家、市级非遗村镇示范点3家。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加强非遗传承、人才培养和组织队伍建设。市文旅广体局每年组织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工作,激励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踊跃推荐和申报非遗示范单位,2022年以来,我市成功创建省级非遗工坊示范点6个、省级非遗村镇示范点2个。赫山区文旅广体局获评2024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
为推动非遗传承出圈出彩,我市组织茯砖茶制作、千两茶制作、小郁竹艺、梅山剪纸等项目,参加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湖南省第三届非遗博览会等盛会,帮助优秀非遗项目走向更广阔的舞台。益阳小郁竹艺荣获第四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传统工艺竹编大赛金奖,非遗产品“青松玉翠”牌松花皮蛋、谭记发饼在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分别斩获金奖、铜奖。依托全市54个非遗展演展示场馆、48个非遗传承传习及培训基地,全方位展示非遗保护成果。抓住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日等契机,持续开展非遗“六进”活动,组织益阳非遗购物节、“非遗贺新春赶个年味集”、非遗专题展等主题活动,融展览、展演、展销为一体,让市民和游客在观文品史中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凭借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优势,在节假日前夕,推出非遗研学旅游路线,14个非遗项目入选湖南非遗主题研学旅游线路,让市民和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之美,营造共同参与非遗保护、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文化氛围。
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9名;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2项,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茯砖茶制作技艺”“千两茶制作技艺”纳入“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位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