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阵地:延伸服务触角,搭建全民舞台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全域覆盖,为志愿者服务搭建起坚实的主阵地。我市以“7个区县(市)中心+96个乡镇(街道)所+1443个村(社区)站”的三级架构,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服务网络。每个实践阵地都配备标准化功能室、常态化活动计划,形成“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服务、科技科普、健身体育”五大志愿服务平台,确保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
近年来,我市通过讲、做、评、帮、乐、庆六种方式,按月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力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蓬勃发展。其中,“山乡尚礼”“资江文明带”成为志愿服务品牌,在中心城区,常态化开展文明知识有奖问答、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市民成为文明实践活动的“主角”。
融入日常、化作经常,推动志愿服务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在白鹿湾广场等10多个节点打造文明实践集中示范点位,通过增设主题景观小品、不定期提供群众需要的志愿服务活动、利用节假日举办家门口的文艺晚会等形式,极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让文明实践真正融入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同时,立足《益阳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了传统媒体宣传、入户宣传、户外公益宣传、网络宣传、活动宣传等形式多样的立体式文明城市创建宣传矩阵。全面推进“文明益阳行动有我”主题宣传活动,设置制作各类大型公益景观小品149处,翻新维护63处,美化各类箱体950余处。
先锋力量:榜样引航聚合力,草根创新添活力
如果说实践阵地是文明创建的“骨架”,那么道德模范群体就是志愿服务的“精神灯塔”。2024年度全国“最美救护员”钟晓安,不顾个人安危,多次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用勇气和担当诠释了人间大爱;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张小毛,数十年如一日孝亲敬老,奋力托举起两个孩子的人生,用坚守和付出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中国好人”廖正安,侠义心肠,利用自家面馆帮助困难群众,用善良和热心温暖了无数人的心灵……他们的事迹传遍大街小巷,凝聚起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
“广场舞大妈宣教队”等草根志愿团队,则以接地气的方式让文明宣传“活”起来。这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队伍,将文明公约改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词,融入广场舞编排中,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文明理念。类似的创新团队还有“码头妈妈帮帮团”等,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将文明宣传融入日常生活场景,推动志愿服务接地气、有活力,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在基层社区,志愿者“先锋”不只是一个称号,而是一个个扎根街巷的身影。他们通过“点单式”服务对接群众需求:“银龄关爱计划”为老人开展健康义诊、智能设备教学;“护苗小分队”在寒暑假开设公益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后顾之忧。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志愿服务在社区实现“零距离”触达,让文明实践落地生根。
监督赋能:科技助力共治共享,机制创新激发动能
文明创建既要“引”,也要“督”。我市通过多渠道开展文明培育:在市级主流媒体开设曝光台,追踪曝光车窗抛物、噪声污染、违反交通秩序等不文明行为;及时制作推出《与文物对话听文明回声》等短视频220个,在中心城区公共场所及市直部门的电子显示屏、梯载广告等刊播,让公益广告宣传融入城市各个角落,让文明创建处处可见、可听、可思、可行。
市广播电视台推出的《当渣斗遇见陶勺,“戏精”文物说了啥?》短视频,通过动画形式,让战国时期的长柄陶勺和北宋时期的当阳峪窑酱釉渣斗“开口说话”,“戏精”文物讲解古人分餐礼仪、公筷公勺使用历史,引导群众自觉使用公筷公勺。这种创新的宣传方式,以轻松有趣的形式传递文明理念,让文明教育更加深入人心。
2024年3月,益阳日报社曝光赫山区龙泰大楼楼顶垃圾问题,在媒体监督下,社区3天完成清理,并发动志愿者参与常态管理。这种“媒体监督+快速响应”的模式,在“市民随手拍”平台和智慧益阳系统中得到深化——市民通过手机上传线索,后台分类派单至职能部门处置,形成“发现-响应-闭环”机制,让市民真切感受到“参与有价”,极大地激发了市民参与文明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雪峰山下到资江两岸,我市67.2万志愿者用汗水浇灌文明之花,以行动诠释奉献精神。他们在实践阵地中传递温暖,在榜样引领下凝聚力量,在全民监督中推动进步。这场全民参与的文明创建行动,不仅改变了城市面貌,更重塑着市民的精神品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