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谷装车。陈徐文倩摄
盛夏七月,骄阳似火。在我市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全市166.08万亩早稻已陆续成熟,进入收割期,各地农户抢抓农时,开展机械化作业,及时收割、烘干成熟的早稻,一派农忙景象。
随着粮食生产扩面难度加大,“提单产”成为我市粮食增产的重中之重。今年来,我市推出政策精准护航、科技深度赋能、服务保障有力、防灾应对及时等一整套“组合拳”,全市早稻长势普遍较好,呈现穗大粒饱的喜人景象,单产水平有望在去年的基础上实现进一步提升,为夺取全年粮食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政策托底 种粮有赚
农业是传统产业,农民种粮收入如何,有赚头吗?不少人发出这样的疑问。真实情况如何?
7月4日,在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奇志农机合作社的稻田里,种粮大户赵奇志捧起新收的稻谷,眼中洋溢着喜悦:“今年干谷亩产可达600公斤。”该合作社今年承包的670亩稻田,预计可为农户带来超20万元收益。
同样的丰产增收图景在资阳区新桥河镇铺展,在田庄湾村的田间道,运粮车正在拖运稻谷。种粮大户舒孟春今年种了500亩早稻,种植主推品种“湘早籼35号”,亩产接近550公斤。舒孟春称,圆粒形的湘早籼35号干谷,每50公斤125元,比去年上涨2元左右,仅涨价每亩就增收20元。今年早籼稻合格粮源紧俏,刚收割的湿谷子,立马被附近烘干厂收购。舒孟春说,一半的早籼稻已出手,卖湿谷每50公斤96元。
一系列惠农政策稳住了农民种粮收益,粮农种粮积极性高涨。“我今年早稻就种了1000余亩,一亩只需缴纳8.8元保费,就能获得1100元的风险保障。万一遭灾,赔偿基本能保住种子、化肥、人工等成本,我们种粮更有信心了。”在泉交河镇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核心示范区,种粮大户杨德优娓娓道来的“明白账”,折射出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给当地农户带来的安全感。
真金白银的投入掷地有声,我市不仅提前部署发放5.06亿元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市本级还拿出400万元粮食生产专项奖励资金激发生产热情,“水稻完全成本保险+经营主体贴息”构建起价格、补贴、保险“三位一体”的政策保障体系。
为了稳定早稻种植面积,我市科学分解下达了全年551.3万亩、234万吨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农户、到丘块,并对5715户百亩以上种粮大户纳入重点帮扶名单。目前,我市早稻种植意向面积较去年增加2.3%。
此外,在6月中下旬的强降雨来临前,市农业农村局及时转发气象预警信息,印发《关于抓好夏季强降雨及高温干旱天气农业生产工作的通知》,6小时内直达2.3万户种粮大户。降雨停歇后,下派3个技术服务指导组奔赴一线,指导农民抢排积水,加强灾后田间管理,快速启动保险理赔程序,为早稻稳产高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六增两控”赋能 良田出良方
7月3日,在赫山区笔架山乡张家塘村种粮大户刘征宣600亩早稻田里,机声隆隆,5台收割机在农机手驾驶下在田间来回穿梭。今年,该村早稻测产突破555公斤/亩,较去年提升3.2个百分点。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薛华良介绍,今年以来,赫山区全面推广“六增两控”关键技术,推动水稻生产单产提升,预计早稻亩均产量较常年提升20公斤以上。
何为“六增两控”技术?如何助力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粮食高产的密码在于‘科学种田’,只有增产、减损双管齐下,才能确保粮食产出数量足、结构优、质量高。”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蒋上志介绍,“六增两控”一方面通过“精选良种增潜力、精量播种增壮苗、合理密植增苗数、水肥耦合增粒数、一喷多促增粒重、水旱轮作增地力”增产措施,力争让全市粮食平均亩产增加2-3公斤。另一方面,通过“绿色植保控病虫、机械收获控损耗”防控措施,将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水稻收获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
以“精选良种增潜力”技术为例。在桃江县沾溪镇市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县农业农村局推广研究员符呈祥欣喜地介绍:“有效穗数达28万穗每亩,较去年增加5%。且今年籽粒饱满,空瘪粒极少,千粒重也要高于去年。”符呈祥说,这种可喜局面源于环环相扣的技术革命,桃江县重点推广产量高、品质好、抗性强、适宜机械化作业的优良品种,从源头挖掘产量和品质潜力。
今年来,我市在双季稻区主推“早专晚优”,早稻选用加工专用型品种,生育期110天以内;晚稻选用优质稻品种,生育期115天以内。同时,28.1万亩镉低积累水稻品种成功构建安全屏障,通过16个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辐射带动,10项主推技术到位率突破95%。
集中育秧也是“六增”技术实现单产提升的关键一环。“今年3月初,我就进行了早稻集中浸种,25天便培育出‘三叶一心’壮秧。这比传统早稻育秧栽插时间提前了7天。”沅江市共华镇种粮大户徐长进感慨道,“精量播种增壮苗”的思路让他赢得先机,关键的生育期前移,使大部分早稻提前进入灌浆中期,当6月中旬强降雨来临时,徐长进的早稻在风雨中依然挺拔。
今年来,全市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集中育秧设施建设补贴资金7880万元,已建成集中育秧设施275个、面积103.91万平方米。
此外,配套“两控”技术进一步筑牢稳产保供防线。在桃江县桃花江镇统防统治现场,无人机群搭载多光谱相机识别病虫害,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用量10%;在收获环节,推广低损收割机,损失监测系统实时报警,实现稻谷归仓损失率控制在1.8%以下。
示范片“领舞” 金浪绘“丰”景
7月7日,在资阳区新桥河镇的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连片的稻田金黄璀璨。这片市级万亩示范片涵盖了廖河村等4个村,田块集中连片,适宜大规模机械化作业。据统计,该示范片推行统一优质稻种,纯度达99%;统一机械深施肥,减少化肥的用量约5%;统一飞防降低亩均成本约30元。
桃江县沾溪镇的双季稻万亩示范片由贺家坪水稻种植与农机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实施,合作社负责人贺开长告诉记者:“经测产专家组测定,示范片亩产湿谷达680多公斤,较去年增产50多公斤,每亩直接经济收益增加100元以上。”今年,桃江县早稻种植面积达23.8万亩。据专家组综合测产,该县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早稻亩产达551.2公斤,较去年增产20公斤。
示范引领的裂变效应在田野间激荡。全市共创建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22个、千亩示范方163个、百亩示范点525个。这些示范片大力推行“五统一·两利用”(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机插机抛、统一机械深施肥、统一绿色防控、统一物化技术,利用田埂种植大豆、利用冬闲田种植蔬菜绿肥)等关键技术,成为展示先进技术的窗口和辐射带动全市均衡增产的引擎。
在服务创新上,我市大力推广“十代”社会化服务模式,5649个专业组织织就服务网络,807万亩次托管面积覆盖耕、种、防、收全链条,破解“谁来种田”难题。在安化县羊角塘镇,七旬农户王建国将4亩田全托给泰宝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从浸种催芽到稻谷烘干,我自己全程不用下地,亩产反比自种高出35公斤。”王建国说道。
真实数据印证着“十代”服务背后的显著优势,我市73.1%的土地流转培育出23226个规模经营主体,30亩以上大户贡献了全市90%以上的商品粮。
据农情调度,截至7月9日,早稻已经完成收割59.76万亩,放眼望去,早稻金黄,丰收在望。与此同时,157.95万亩中稻、一季晚稻已进入拔节孕穗期,双季晚稻移栽已完成20.12万亩,全年粮食生产实现无缝衔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