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行走在益阳城乡,新拓宽的农村公路蜿蜒至蔬菜基地,社区食堂飘出暖心饭香,应急广播用乡音传递防汛提醒……7月10日,记者从市实施民生可感行动工作专班获悉,目前,我市十大民生实事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省专班“四抓四盯”工作思路,以“民生早成”为工作基调,聚焦“四大合力攻坚”,集中力量抓好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24项重点民生实事项目,持续擦亮“幸福益阳”名片。
民生温度可感可及
在桃江县灰山港镇佛座坳村,新硬化的公路直通蔬菜基地。“以前运菜要绕过泥路,现在瓜果、蔬菜半小时可直达县城。”村民陈先生指着新路笑容满面。这是我市农村公路提质改造的一个缩影。至6月底,全市已完成74.984公里农村公路改造,进度达76.51%;安防工程完成18.85公里,为目标任务的81.96%。最为群众称赞的是“救命的喇叭”,建成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在今年汛期高频次播报预警6.5万条(次)。安化县村民至今难忘暴雨中广播引导5300人安全转移的场景:“方言喊话听得懂,真是保命神器!”
聚焦“一老一小”的关怀同样实在。全市“益老食堂”老年助餐服务点已扩至75个,依托中央厨房统一配餐,低保老人最低2元吃上热饭,日均服务近4000人次。农村互助助餐点通过邻里帮扶、乡友支持,让留守老人免去炊事之忧。2024年提质改造的7所爱晚老年大学,在今年春季吸引4363名“银发学生”,92门课程涵盖养生、书画、智能设备使用,成为老人“学乐相融”的精神家园。
机制创新取得实效
亮眼数据背后,是一套精细化治理“组合拳”。市县两级专班挂图作战,建立“旬调度、月通报、季讲评”机制,对滞后项目发提示函、督办函压实责任。财政优先保障民生,已实际投入资金6.1亿元。创新推出的“民生实事码上通”让监督触手可及,群众扫码即可查看项目政策、进度,1511条公开信息实现全覆盖,意见回复率达100%。
政务服务效能的提升也为民生赋能添彩。不动产登记“云专区”走进银行网点、开发企业和基层社区,实现服务就近可及。数字登记赋能减负,借助事项整合与系统优化,高频事项办理从9天压缩至2天。“三全”工作法推动老旧货车报废更新,完成量达省定目标的587.5%,补贴兑现周期缩短40%。“现在办事像‘点外卖’一样方便!”企业负责人李女士在政务直播间看完操作指南后,线上一次性办妥了水电气联办过户。
工程效益持续释放
民生实事不仅要“建得快”,更要“管得好”“用得久”。2024年完工的项目正持续发挥长期效益,农村小水源清淤扩容新增的382万方蓄水能力,在今年抗旱中化身“田间水银行”,保障33万亩农田灌溉,预计增产粮食超7000万公斤。2024年获评“湖南最美农村路”的大通湖环湖路、赫山和美乡村路,带动90%的乡镇拥有一条以上“美丽农村路”,激发了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民生投入要像种子一样落地生根。”市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盯剩余任务靶向攻坚,同步推进项目验收与长效管护,确保老年助餐服务、危旧房改造、充电桩建设等工程在年底全部高质量交账,让“幸福益阳”成色更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