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迎风桥镇启用黄溪桥泵站,从资江河抽水灌溉至牛角仑村。周琳摄
近段时间,资阳区迎风桥镇牛角仑村一村民频频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反映,因持续高温少雨,农田大面积干旱缺水,影响水稻健康生长。农田为何缺水?相关部门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7月17日,记者就此展开调查。
现场调查:农田缺水 部门联动抗旱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村民家部分稻田已出现干裂,秧苗因缺水出现发黄、卷叶现象。村民郭平华说:“我家种了8亩水稻,往年每亩能收1000斤左右,要是不及时补水导致减产,这损失可就大了。”走访中,不少村民表示,因近期降雨稀少,导致自家农田缺水,灌溉用水需求迫切。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迎风桥镇农田缺水较集中的区域在邹家桥村和牛角仑村,主要原因是迎丰水库蓄水量不足,需要同时兼顾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两村距迎丰水库较远,水源到达较慢。
针对群众诉求,镇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镇已启动抗旱应急响应,采取多项措施保障农业灌溉:启用黄溪桥泵站,从资江河抽水灌溉牛角仑村;镇防汛抗旱指挥所发布抗旱调度令,对接迎丰水库开闸放水,并安排镇、村干部24小时对干渠沿线闸门值班值守,统筹调度,精准灌溉;全镇86口抗旱机井全部开机,力保灌溉;同时,积极对接农电站,保障全镇抗旱正常用电。
科学应对:高温天灌溉与水稻防护须并重
记者查询12345热线平台发现,近段时间因连续高温导致的农田缺水撂荒的咨询求助高发,日均受理相关诉求十余条。
面对持续高温少雨的严峻形势,相关部门如何最大限度减轻高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村民应如何正确应对田间高温热害?记者就此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
记者了解到,为抗旱保粮,市农业农村局专题研究部署抗旱工作,启动抗旱应急预案,聚焦当前高温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深入分析农作物生长态势,全面部署田间管理与防灾减灾工作。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市农业农村局成立抗旱救灾工作专班,组建7个由班子成员带队的督导组,分赴各县市区开展抗旱督导。建立市县乡三级联动的防旱抗旱分片负责机制,实行24小时值班,全面排查旱情,科学研判趋势,确保各项抗旱措施落实落细。同时,联合水利部门制定抗旱保灌调度方案。对中晚稻缺水较重田块,第一时间协调水利部门调配水源;指导各地做好灌区供水调配、流量交接和田间配套,实现计划用水、节约用水、高效用水。此外,加强与气象部门会商,及时发布风险预警信息。
“预防水稻高温热害的核心措施包括科学灌溉、营养调控、品种优选和农时调整,需重点做好孕穗至抽穗扬花期的田间管理。”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科科长蒋上志介绍,在高温天气下,科学灌溉是关键。对于水稻,可采用日灌夜排或深水灌溉的方式。日灌夜排即在白天高温时段保持稻田有较深的水层,一般3至5厘米,通过水的比热容大,吸收大量热量,降低田间温度;夜晚则排掉部分水,保证根系呼吸正常。深水灌溉则是在水稻孕穗至抽穗扬花期,保持稻田水层在8至10厘米,可有效降低穗层温度,减轻高温对水稻的伤害。
在营养调控方面,蒋上志建议根据作物种类和受旱程度,分类施策。对水稻推广湿润灌溉技术,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干湿交替,既保证水稻生长所需水分,又能提高根系活力;对脱水稻田采取提水润田、喷施叶面肥等措施保苗,叶面肥可选用磷酸二氢钾等,增强水稻的抗逆性。对旱地作物推行浅中耕,采用秸秆覆盖、遮阳网等方式保墒,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同时喷施抗旱剂增强作物抗旱能力。对经济作物,加强设施通风遮阴,实施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技术,既能满足作物水分需求,又能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的水资源浪费。
此外,在品种优选上,蒋上志鼓励农户选择耐高温、抗旱性强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从源头上降低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在农时调整方面,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稻生长周期,合理安排播种期和移栽期,使水稻的孕穗至抽穗扬花期避开高温时段,减少高温热害的发生概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