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月18日开街以来,到7月25日,189个日夜流转间,资阳区明清古巷已迎接了超过400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400万,不仅是一座闪亮的数字里程碑、一次次说走就走的奔赴,更是一张张刷屏朋友圈的美照、无数个留下的“哇塞”瞬间。这座沉睡的古巷记忆,正被络绎不绝的脚步唤醒。400万次的驻足,更是对文化传承最好的致敬。
一条古巷,是老益阳人的集体记忆,更镌刻着洞庭与资水的文化烙印。行走在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巷,仰望月明楼飞翘的屋角,犹如推开了一扇扇历史的大门,到处是益阳古城区的鲜活记忆,有轮船穿梭、停靠的汽笛声,有“排古佬”整齐有力的放排号子,有古巷间摩肩接踵的商贩身影……沿资江大堤的三国文化走廊里,三国成语、三国故事、名家书法等跃然墙上。沿墙缓行,仿若踏入一条时光甬道,时空在此交叠,千年烽火与风云激荡扑面而来。
在古巷街区流连,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市民或挈妇将雏,或呼朋唤友,穿越最美小巷、感悟三国文化、触摸建筑智慧、体验非遗魅力、重温共同记忆、品味人间烟火……他们正在用脚步编织当代文旅的流量密码。目前,这个坐落在益阳“母亲城”的历史文化街区,有了更加清晰的功能定位——努力打造为洞庭湖区、资水河畔独特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验区。
文化是发展之魂,是促进发展最根本、最持久的软实力。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持续发展,既要有硬实力的保障,也要有软实力的支撑。“我们要加强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动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市委七届四次全会上提出,实施“强中心城区”战略,要切实提升城市品质内涵,“强文化”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经济是形,文化是魂。一个城市只有形神兼备才能和谐,才会充满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我市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步伐,坚持以文塑形、以文润心、以文兴业、以文惠民,用文化力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资阳区全面落实“强中心城区”战略,狠抓明清古巷项目建设,坚持以“寻找城市历史痕迹,重塑城市文化品牌”为理念,将“唤醒沉睡的历史,再现益阳旧时模样,弘扬益阳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的蓝图,一步步变为实景,处处彰显着这座千年古城的生气、活力与发展张力。
益阳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源远流长的人文传承中凝聚了厚重的文化:益阳两千多年未曾更名,楚文化、三国文化、湖湘文化兼容并蓄,瞻丽丰富。益阳之美,美在山水间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是周立波笔下翠竹成荫的美丽竹乡,是黎锦晖曲中丽人如云的美人窝,是画家眼中岸芷汀兰的山水新城,是诗人心底风景如画的翡翠洞庭,这里处处流淌着令人心驰神往的自然和人文之美。
做好文化传承,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我们要坚持保护优先、以用促保,推动地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努力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示范区。我们要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体育、农业深度融合,加强城区文旅资源连片规划与开发。我们要提高城市文明程度,推动建设城市文明,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一条益阳老街,写满几多故事。现代与古老在此刻交融,恰如资江水运文化的帆影,从未在时光中搁浅。明清古巷,正将历史的呢喃、匠心的温度、市井的烟火,悉数纳入她火热的怀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