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守护者,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部门以“三品一标”提升行动为抓手,持续筑牢源头防线,构建智慧农安体系,强化产业赋能,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筑牢源头防线,打好治污攻坚战
我市升级耕地保护举措。今年开展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撂荒耕地摸排整治,完成74.8万亩轻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建立4.86万亩严格管控区动态监测机制,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2.72%,严格管控区全部退出水稻种植。耕地质量得以提升。加强6个国家级土壤定位监测和100个省级大田自然监测,创新“土壤医生”服务模式,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耕地改良方案。推广运用“五新同步”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防控示范区(点)数量达60个,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总数增至408个。深入推进产地环境净化,农(兽)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06%,绿色生产转型的步伐加快。
创新监管机制,构建智慧农安体系
截至7月,我市以国家追溯平台省级系统为支撑,共推进3300家种养主体落实质量安全追溯、承诺达标合格证和“身份证”等多源数据“三码合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两证+追溯”智慧监管体系逐渐庞大。对优势主导产业和重点区域,加大收储运环节监测力度,全年将完成8000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定量监测。深入开展食用农产品突出问题全链条整治,突出“8条鱼”和“4棵菜”的药残攻坚治理,健全重点品种质量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强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监管。大力开展“湘剑”护农行动,狠抓农资案件查处,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上半年全市立案查处涉农案件80起,罚没金额383054元。
强化产业赋能,培育优质品牌
全市1至7月加快了种业创新的速度。与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合作,持续推进稻虾米产业专用品种、镉低积累水稻等新品种选育及筛选工作,目前已完成28.3万亩镉低积累水稻新品种推广应用。大力实施国家储备粮源基地建设,年底建设面积将达105.67万亩。立足资源禀赋,实施现代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六项行动”,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今年将新增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67家,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预计2150亿元。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开展“中国土特产”登记保护,成功打造“洞庭香米”“洞庭湖小龙虾”国家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1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拓展升级,构建“地标+绿色或有机”融合发展体系,将益阳地域生态优势转化为品质品牌优势。
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介绍,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守护,还包括引导公众科学认知和健康消费;多途径抓好指导培训,增强生产经营者法治意识,促进行业诚信自律;多渠道鼓励公众监督,大力推进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等方面,只有共同构建“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治理新格局,才能让更多安全优质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