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会救助更多元更精准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12 08:49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点滴相助,温暖同行。汤维祎作

  【摘要】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牵动人心。近年来,我市将提升困难群众救助水平作为重点民生实事强力推进,今年4月,已提前完成各项救助提标及资金补发工作,4.75亿元资金惠及17万余人。

  这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令人欣慰。但我们在充分肯定成绩时,更需放眼全局前瞻思考:如何推动社会救助体系从基础保障到可持续进阶,更好地满足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大力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让参与主体更多元、救助对象更精准、保障成效更显著。

  在当前的社会救助体系中,政府财政投入仍是绝对主力,救助资金来源相对单一。要让救助体系更具韧性和活力,推动主体多元化是必然选择,这也意味着要更大力撬动社会力量。一方面,需要积极引导慈善组织、基金会等专业力量深度参与,鼓励其发挥在特定领域的专业优势,提供政府保障之外的补充性、个性化服务。另一方面,可以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社会救助的有效对接,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提供就业帮扶岗位、开展技能培训等,变单纯“输血”为赋能“造血”。此外,社区作为基层治理单元,其蕴藏的邻里互助能量不可小觑。推广“时间银行”等互助模式,鼓励低龄健康老人、热心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有助于在社区层面形成守望相助的温暖网络。

  多元是社会救助的发展趋势,精准是提升社会救助效果的关键。我市“大数据+铁脚板”模式是良好开端,但精准识别需要从常规静态走向实时动态。必须打破部门数据壁垒,建立居民经济状况动态核对系统,实现资产收入变动的实时预警,有效防错堵漏。同时精准识别须超越单一经济维度,纳入健康、教育、居住等多重指标,方能敏锐捕捉“收入达标却深陷困境”的“隐形贫困”群体,特别是遭遇变故或处于脆弱期的家庭。为此,在基层配备专业化“救助顾问”或社工至关重要,他们能主动发现需求,提供“一对一”资源链接与方案定制,弥补政策与个体差异带来的不足。

  基本生活保障金无疑是社会救助的基石。但长远看,帮助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提升发展能力,才是治本之策,这要求在保障基本生活的同时,大力拓展服务救助的内容。强化就业指导与技能培训,提供公益性岗位;关注受助对象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疏导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链接法律援助、教育帮扶、医疗康复等专项资源;帮助边缘群体重建社会联系,促进社会融入。同时,探索“救助渐退”机制,对通过就业等途径收入稳定提高的家庭,设置合理的救助金递减过渡期,有助于平滑退出过程,防止“悬崖效应”,鼓励自立自强。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李胜利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