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经济结硕果 乡村振兴添活力

——我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14 08:58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村民采摘豆角。陈徐文倩摄

  广袤田野上,一块块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洞庭湖畔,瓜果飘香蟹肥鳖壮;农家乐内,游客陶醉于山水美食中……秋高气爽,我市农村大地处处焕发新活力。

  这活力,源于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2021年以来,我市抢抓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内容、强村富民的关键举措,因地制宜探索新路径,有效激活内生动力,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注入强大动能。2024年,村均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20.41万元,同比增长20.4%。

  抓举措 强基固本开拓新局

  8月13日,走进桃江县三堂街镇赤塘村的温室大棚内,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西瓜映入眼帘,农户们穿梭其间,熟练地挑选采摘,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利用大棚育秧的空档期,种植蔬果作物。现在大棚里种了12亩西瓜,仅这一项就能为村里带来10多万元的收入。”该村党总支书记高亚介绍,这些大棚是由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实施的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该项目总投入达56.8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50万元。“项目建成后,通过提供种苗技术、保底回收的方式,能带动周边80余户农民种植蔬果。”高亚介绍,每户每年增收1.5万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中央、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转移支付政策,整合涉农资金,帮扶了一批集体经济薄弱村,取得了良好效果。2019至2025年,共争取中央、省财政资金1.97亿元,扶持394个村开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果。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目的就是要让村庄更富裕,让群众得实惠。在赫山区欧江岔镇闸坝湖村,有一个村里自建的产业园,园区占地32亩,全部为村集体土地。“园区于2023年成立,总投资约2000万元,主要打造淡水鱼制品和云饺生产线,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村集体年增收近12万元。”该村党总支书记任建舟笑着说,村民们可以在家门口干活,赚钱顾家两不误,都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2021年以来,我市持续落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举措,明确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一个目标、十条举措、六大保障”,村级集体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速度增长,4年来分别实现1.65亿元、1.95亿元、2.17亿元、2.62亿元的村集体收入。

  强产业 构建共富造血“大动脉”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和“发动机”。

  8月初,在资阳区迎风桥镇邹家桥村的豆角基地,藤蔓间挂满了青翠饱满的豆角。村民们熟练地采摘、打捆、装车,将豆角运往订单加工企业收购点。“随着气温升高,这采的是第一茬豆角的最后一批,这两天种植户会将这些藤蔓砍掉,种下第二茬豆角。”迎风桥镇党委副书记刘霖说,今年上半年豆角大获丰收,亩产达到3500公斤,农户每亩增收4000至5600元。

  迎风桥镇部分土地偏旱带酸,不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生长。为拓宽村民增收渠道,今年来,迎风桥镇因地制宜,将豆角种植作为乡村振兴、群众增收的支柱产业。“豆角种植易管理且销路稳定,我们免费发放优质豆角种子给全镇8个村的种植户,并邀请专家全程提供技术指导,有效保证了豆角的种植效率和产量。”刘霖说。

  产业兴则乡村兴。我市紧紧抓住“产业造血”这个关键,聚焦资源禀赋,坚持因村施策,积极兴办各类经济实体,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了产业发展型、土地股份合作型、资源开发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九种模式。

  资阳区张家塞乡是一片富饶之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农民收入节节攀升。这里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富。依托丰富的水资源优势,该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乌龙堤村洞庭鳜鱼、富民村擦菜子、合兴村甜酒等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乡10个村形成了“一村一品”“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桃江县高桥镇罗溪村以罗溪瀑布旅游为主线,以特色富硒农业资源为基础,以景带旅、以旅兴农,将美丽生态转化为创收资源,为村集体增收近百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增收500余万元……

  一个个鲜活的例子,都是我市推行多种发展模式、推动集体经济转型升级的体现。此外,我市持续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示范创建活动,出台《2023-2025年“万企兴万村”结对安排方案》,引导企业联点帮扶各村发展产业,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市级层面依托39家商协会和9个会员小组进行联点帮扶,打造了21个重点产业示范村。

  盘活“三资” 让闲置资产变为源头活水

  “以前散户流转一亩地才400元,现在村里统一流转,每亩能拿到500元,还能腾出手打工,划算。”8月10日,在大通湖区北洲子镇北胜村的高标准农田边,村民王丽的话,道出了许多农户的心声。

  过去,北洲子镇不少面积小、形状不规整的农用地,由于地块零散、机耕不便,无人打理,逐渐闲置。去年起,北洲子镇以土地集中流转为抓手,用以地找人、以人确地的方式,摸清每块田的位置、面积,并在田间地头举行屋场会,与村民们一起算清流转账、增收账,打消群众顾虑。如今,村里通过流转土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吸引了不少种粮大户入驻。全镇4个村土地集中流转面积达9289亩,去年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突破270万元,今年预计增至300万元以上。

  为破解农村集体经济“增收难”、集体资源“人情包”等问题,大通湖区全面启动国有农用地清理和农村集体“三资”清查专项行动,共清查核实经营性资源36.5万亩,收回集体土地3.9万亩,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同时,大通湖区探索建立村集体、村企、村民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走出多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动能切换、发展质量提升。

  农村“三资”是发展集体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开展摸底清查是规范管理、防范风险的关键举措。今年年初,南县中鱼口镇针对此前发现的集体水面被非法占用的问题,依法清收菱角湖村6700余亩水面,对5个渔场完成确权,并与263户种养户签订承包经营合同。每年承包费将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

  近年来,全市各地进一步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资产资源管理、债权债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和监督机制,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不断规范。2023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整治,组织1283个村开展集体资产清查“回头看”,共清理资产95亿余元,为村级组织持续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 熊亮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