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以数字减负赋能基层治理
从派发点赞任务到上传打卡照片,一部小手机竟成了许多基层干部手中的“枷锁”。近年来,我市紧扣数字政府建设目标,围绕政务新媒体、政府网站、电子政务应用等重点领域,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推动基层治理走向高效、规范、智能的新阶段。
自2020年全面完成政府网站集约化建设以来,我市构建起与省级平台互联融通的政府网站数字化管理平台,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全市有75家网站纳入市政府网站集约化资源统一管理平台。依托集约化平台信息数据资源,做好与本级“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的衔接,实现统一身份认证、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互动交流融合。推动政务信息数据向“两微一端”等延伸拓展,实现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数据同源、服务同根、更新同步,提供多渠道、便利化的“掌上服务”。
政务新媒体在推动政务公开、提升政务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数量过多、内容空泛、互动缺失等问题。我市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主体不清、建而不管、审核不严、程序不严等典型问题,开展专项整治行动。2024年,全市累计整治政务新媒体突出问题55个,关停政务公众账号103个。今年以来,为持续巩固清理整治行动成果,关停县级政府部门及乡镇(街道)政务新媒体21家,新增政务新媒体仅2家,均纳入“全国政务新媒体信息报送系统”严格监管。通过严格准入机制和动态清理机制,真正实现了政务新媒体“瘦身提质”的目标。
整治不是终点,长效才是关键。为了确保政务新媒体在“减量提质”基础上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市不断加强日常监管机制建设,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政务新媒体监测,实现常态化监测、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内容建设方面,全市政务新媒体聚焦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强化信息发布、政策解读、办事指引等功能,提升内容服务质量;在互动服务方面,优化在线留言、业务咨询、意见反馈等模块,增强群众参与感和获得感;在审核发布方面,严格执行信息发布“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内容权威、准确、合规;在运维管理方面,建立专人负责、定期培训机制,提高政务新媒体专业化运营水平。这些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政务新媒体的服务质量,也从机制上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负松绑”,实现“减负不减责、服务更高效”。
我市还积极推进“无证明城市”建设,深化数字服务改革,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推动服务事项与电子证照及相关数据资源直接关联,大幅减少群众跑腿和纸质材料提交需求。此举不仅优化了群众办事体验,也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轻了材料审核和归档的负担,实现了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干部减压力。
通过集约化建设、规范化管理、智能化服务、精准化减负,我市走出了一条数字减负、服务提质的新路径。我市将持续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不断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努力打造一个更加高效、透明、便捷、智能的现代治理体系,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