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峰公园沿湖石壁上黏附着福寿螺粉红色的卵。周琳摄
近日,市民龚女士拨打12345热线反映,中心城区秀峰公园的沿湖石壁上有一团团粉红色卵块,这是外来入侵物种福寿螺的卵。随后记者走访调查,并采访了相关部门和专家,深入了解福寿螺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福寿螺入侵引关注
龚女士表示,她在秀峰公园散步时,看到湖边石壁上黏附着大量粉红色卵块,十分显眼。“前几年就注意到公园里有福寿螺,去年特别多,我打过热线反映,城管部门也来清理过,但今年又出现了。”她担心,如果不加以控制,福寿螺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公园的生态环境。
记者在秀峰公园实地观察发现,福寿螺的卵块主要集中在靠近水面的石块、水生植物茎秆上,呈粉红色簇状,每块卵包含数百颗卵粒。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副主任涂小军介绍,福寿螺是中国南方水域最具破坏性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早于2016年在我市被发现。目前,中心城区秀峰公园、鹅羊池公园、茶文化公园、梓山湖生态公园、清溪河湿地公园等地均有福寿螺的踪迹。
“福寿螺繁殖力极强,每年4至6月和8至10月是产卵高峰期,一只雌螺可年产卵数千枚。”涂小军表示,尽管园林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防治,但由于其繁殖速度快且缺乏天敌,治理难度较大。
福寿螺危害生态、农业和人类健康
为进一步了解福寿螺的危害,记者采访了资阳区农业农村局农业资源保护利用股股长曹谷良。他介绍,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因其适应性强、繁殖迅速,已成为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农业生产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在生态层面,福寿螺的食性广泛,水稻、茭白、莲藕等农作物及野生植物均是其目标。大量繁殖时,它们会啃食植被根系和叶片,导致植物死亡,湿地生态平衡被打破。同时,福寿螺的排泄物会加速水体富营养化,为藻类提供养分,进一步恶化水质。此外,福寿螺与本土螺类竞争资源,可能导致田螺等物种数量锐减,甚至局部灭绝,破坏食物链稳定性。
在农业层面,福寿螺是水稻等作物的主要害虫。秧苗期水稻嫩叶易受攻击,福寿螺啃食后会导致缺苗、断垄,稻田减产30%至50%,严重时甚至绝收。农民为控制福寿螺,需投入大量人力进行人工捡拾,或使用化学药剂防治,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种植成本。
在健康层面,福寿螺是广州管圆线虫的中间宿主,这种寄生虫可引发脑膜炎、瘫痪甚至死亡。生食或未煮熟的福寿螺(如凉拌、醉螺)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曹谷良提醒,公众需提高警惕,避免误食福寿螺,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杜绝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科学防治福寿螺
过去,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采取喷洒石灰、投放鱼苗和鸭子等方式消灭福寿螺。“这里面有个问题。”涂小军表示,“我们投放的鱼苗和鸭子经常被市民捕捉,影响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他呼吁,市民不要捕捉这些用于生态治理的生物,同时避免随意放生外来物种,以免加剧生态问题。
对于如何消杀和消灭福寿螺,曹谷良也给出了专业建议。在物理防治上,可人工捡拾成螺、铲除卵块;在生物防治上,可利用鸭子、鱼类(如青鱼)捕食幼螺;在化学防治上,可使用低毒农药(如四聚乙醛、梅塔小颗粒剂等),但需注意环境污染。此外还需加强公众教育,避免放生或食用福寿螺,防止扩散和感染寄生虫。
“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彻底根除。”涂小军鼓励市民积极参与防治工作,发现福寿螺卵块可通过12345热线平台及时上报,达到群防群治的效果,共同守护一方绿水青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