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棉卷:“白色经济”破茧记

——我市棉花生产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8-21 09:0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肖跃光正在棉花田察看棉花长势情况。陈徐文倩摄

  八月的洞庭湖平原,青翠棉田绵延如浪。眼下,我市棉花已陆续进入吐絮期,为保障棉花丰产丰收,各地迅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棉农做好关键期田间管理。

  面对南方丘陵区植棉瓶颈,我市以政策集成聚力、科技创新破题,按照“稳规模、提单产、强品质、促增效”发展主线,将棉花产业打造为农业强市建设的“白色引擎”,走出了一条“小棉大业”的特色振兴之路。

  政策引擎点燃白色经济

  8月20日,南县明山头镇大木桥村,连片的棉田像铺展开的绿色地毯,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技术人员和种植大户周国其沿着田埂边走边查看棉花长势。“服务中心不仅免费给我提供棉苗,还派专家全程指导,我会严格按照专家给的建议,做好后期施肥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确保今年有个好收成。”周国其说道。在保证传统棉田种植基础上,明山头镇积极引导农户利用道路两侧、零星地块、房前屋后等“边角地”开展种植,实现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今年全镇棉花种植面积增长15%以上。

  近年来,我市坚持“不与粮争地”原则,以棉花生产保护区、传统植棉区、严格管控区为重点,稳定老棉区,挖掘新潜力,倡导利用边角闲地、污染耕地种植棉花,确保棉花种植面积。年初,我市将11.62万亩植棉任务科学分解至桃江县、沅江市、南县等5个主产地,并辐射带动赫山区、安化县2个严格管控区植棉县协同推进,政策链与责任链的双向发力,推动全市棉花产业实现从“被动恢复”到“主动跃升”的转变。

  针对棉花生产用工多、效益低的难题,我市精准解读棉花产业发展政策,全力争取棉花生产奖补资金支持。2025年,我市桃江县、沅江市、南县、大通湖区4个县市区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全省棉花大县,全市争取到棉花生产奖补资金达5382.1万元。

  加大奖补资金的投入是保障棉花生产的压舱石,而科学统筹规划资金使用,才能为棉花生产保驾护航。在资阳区迎风桥镇迎风桥村的果园内,金黄的猕猴桃与翠绿的棉花相映成趣,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果香,农户们正在抢收成熟的猕猴桃。“果园里共套种了90亩棉花,种植棉花能减少果园水分的蒸发和抑制杂草的滋生,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增产增收潜能,提高种植收益。”果园负责人张玉峰介绍,在猕猴桃架的行间套种棉花,可实现亩均增收1500元左右。

  近年来,我市重点大力推广良种良技,支持采购湘FZ031、湘X1107等高产优质、抗病力强品种,支持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降低人工成本。同时,鼓励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完善棉田多元种植模式,鼓励棉花与瓜菜等套作、与油菜等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与棉农收益。

  示范燎原千亩星火锻造金色标杆

  “这段时间降雨均匀,我们种植的1500多亩棉花目前长势良好,预计今年亩产皮棉将突破95公斤,有望创下产量新高。”8月18日,在资阳区茈湖口镇祁青村,村党总支书记王伟斌告诉记者,棉花采摘期从8月下旬至11月中旬,目前部分棉花已开始采收,一亩已采摘皮棉10公斤左右。

  祁青村种植棉花时间较早,是资阳区的传统植棉区。这片示范田采用“良种良法配套、精耕细作融合”的种植模式,成为带动周边地区棉花产业提质增效的“样板田”。“为推动棉花规模化发展,我们采用‘村集体+农户+基地’的运营模式,统一提供优质棉种、棉花专用肥等生产资料,为农户消除后顾之忧。”王伟斌说,全村已有100多户村民加入植棉队伍。

  示范带动是提高棉花单产和质量的有效手段。我市聚焦“千亩/百亩示范片+新型主体”协同发力,重点示范一批棉花新品种、栽培新技术、耕作新模式、农机新装备,打造丘陵棉区可复制样板,带动全市棉花生产逐步恢复。今年,我市重点抓好4个棉花大县基地建设,已建成7个高标准、上规模、产加销衔接优质的棉花生产千亩示范片。同时,大力推进棉花生产基地建设,每个县市区重点建设1-2个百亩高标准棉田。

  在桃江县灰山港镇河溪水村机采棉千亩示范片里,深绿的棉株缀满青褐色棉铃,农户们正开展整枝修棉等田间管理工作。“不久前,我购入了一台除草植保机,示范片实现了棉花播种、除草等环节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每亩节约了人工成本400元。”米顺农机化服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顺告诉记者,该示范片占地1022亩,由湖南省棉花科学研究所全程进行技术指导。片区内实行棉油轮作,在棉花种植上大力推广了优良品种、旋耕起垄、机械直播等先进生产技术。“去年,示范片每亩就收了约90公斤皮棉,仅棉花一项的亩产便达到了1500元。”贺顺笑着说,9月底棉花采摘后,将再种一季油菜,棉田综合效益可观。

  我市通过创新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培育植棉大户、植棉专业合作社、棉花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广“小田”改“大田”经验,助推棉花生产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转化。据农情调度,今年,全市种植棉花面积50-100亩的种植大户达201户、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124户,共落实棉花种植面积11.65万亩。

  科技破茧铁牛耕云解码丘陵密码

  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和战略物资,事关国计民生。为了破解丘陵地形与人工成本双重约束,我市以农艺革新筑基、装备升级破局,“铁牛”代“耕牛”的智慧正改写着传统棉花农耕图景。

  在桃江县牛田镇观庄村棉花基地,负责人肖跃光正在保养一台集机耕起垄机播于一体的多功能农机设备,为下茬作物生产做好准备。“这是我今年购入的新设备,能够一次性完成旋耕、起垄、施肥、开沟、播种、覆土等全套工序。”肖跃光介绍,这台设备操作十分灵活,转弯半径小,特别适合在南方丘陵地带的中小型田块作业。

  肖跃光的360亩棉花基地,是桃江县的机采棉示范片之一。2024年,桃江成功入选湖南省棉花大县和严格管控区种植棉花示范县。该县在严格管控区大力推广棉花种植,全面落实以奖代补、统一收购等惠农措施,常年聘请湖南省棉花与桑蚕研究所研究员涂昌玉蹲点进行棉花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农民种植棉花的收益。

  “棉花想要真正实现高产,就需要不断完善以机采为核心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推动棉花生产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向现代轻简高效型转变,降低植棉劳动强度,提升综合效益。”涂昌玉说,在棉花播种前,必须要把土地整平碾碎,从而提高整地质量和播种质量,为棉花丰产丰收提供坚实保障。

  为了提升棉花产业的综合竞争力,我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依托省农科院、湖南农业大学等的技术力量优势,积极构建以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棉花科技创新体系。在南县、沅江市、桃江县等棉花大县开展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打造机采棉标准化基地,突破了中小型采棉机应用瓶颈。2025年,全市棉花机播面积达3.12万亩,机采棉面积达8078亩。

  此外,在具体技术实施上,我市以控制棉花品种数量、优化棉花品种结构为抓手,建立“1+2”品种梯队,引导农户在相同主产区推广1个主栽品种和2个后备品种。同时,大力提升一播全苗、平衡施肥、全程化控等关键技术水平,提高农机农艺融合度,实现棉花集中成铃、集中吐絮、集中收获。

  未来,我市棉花产业将以“机械化、轻简化、绿色化”为核心,推动棉花产业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集约、由单一向融合的转型升级,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 喻平安 唐靓轩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