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江市以水为笔,在短时间内书写了一篇“洞庭水乡,自在沅江”的大文章,描绘出“洞庭名郡,千年水城”的蓝图意境,彩虹岛、飞鸟乐园、小河咀文化生态渔村等文旅IP迅速走红,副省长、益阳市委书记陈竞肯定组委会及各成员单位、沅江市委市政府合力奉献了一场高品质的文旅盛会。
潮起船动,风正帆悬。在9月11日下午召开的全市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会上,南县接过了2026年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的会旗,正以昂扬的姿态,积极投身“益山益水,益美益阳”为主旨的文旅产业建设中,探索释放“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综合效应。
面对先天不足,政府要不要搭台唱戏?
自2022年以来,我市已连续在安化县、益阳高新区、桃江县成功举办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大会,至今已办四届。我市的文旅资源相比周边地区,先天禀赋不足,政府要不要搭台唱戏?资金花了,“办一次会、兴一座城”的想法会不会流于形式?
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抬头仰望星空、不把握时代脉搏、不深入调查研究,是难以应答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旅游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是去年5月,在全国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旅游发展的价值使命、发展趋势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旅游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旅游产业具有“一业兴、百业旺”的特征,已日益成为新兴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当前,文旅产业在政策、市场、科技等多重因素的驱动下,呈现出文旅消费大众化、文旅需求个性化、文旅方式多元化、文旅产业数字化、文旅业态融合化等“五化”发展趋势,旅游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而是成为广大群众的一种日常消费。年轻人热衷于体验新鲜事物、社交分享,家庭游客更注重亲子互动,银发群体可能更关注文化体验、怀旧场景。自驾游、微度假、慢旅行等成为潮流,跟着美食、演艺、赛事等旅行方兴未艾,很多特色小城也备受欢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文旅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少景区和文旅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开发极具互动性与体验性的文旅产品,带来呈现方式、体验感受的颠覆性变革。
时下,“文旅+百业”“百业+旅游”的跨界融合生态,实现了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跨界流动与优化配置,推动了产业价值链的延伸与增值。
我市文旅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多元化”局面
近年来,我市文旅发展步入快车道,新业态“融”出新活力,老百姓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市委、市政府将文旅产业作为“334”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优势产业之一重点打造,出台促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游客满意在益阳”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高等级旅游区创建实施方案等文件,近三年兑现市级奖补资金1200万元,通过每年组织县市区轮流举办文旅融合发展大会的方式,推动或倒逼各地转型发展,勠力为民。近三年,我市优质文旅产品建成投运或传统景区转型、提质升级的有明清古巷、桃花江竹海、茶马古道、百花寨等项目,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7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2处,建成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益阳市博物馆等文化地标,竹乡“十美”沉浸式度假体验产品、彩虹岛潮玩水上运动产品、清溪村十大业态等,让越来越多的外地人感受到“游益阳,有意思”。
现在,沅江的亲水之旅、安化的茶乡之旅、桃江的竹海之旅、清溪村的文学之旅,共同构成了我市文旅的“多元体系”风光。一会一特色,每一场文旅节会之后,文旅消费活力更足。2024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5028.1万人次、游客总花费493.5亿元,较2022年分别增长50.9%、57.8%。如明清古巷开街以来,接待游客超过450万人次,单日最大客流量突破12万人次,带动周边交通、住宿、餐饮等增收过亿元。今年上半年,益阳全市共接待游客2719.07万人次,旅游总消费额达250.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0.22%。今年1至7月,沅江市接待游客数量同比增长15.49%,旅游收入涨幅达16.04%,9月至国庆节,预计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将翻番。
未来何去何从?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
文旅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文化内涵与独特体验。当前,我市依旧存在地方文旅资源先天禀赋不足、文旅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核心竞争力等问题。文旅产业未来该何去何从?这是一个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
至今,我市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缺乏在全国叫得响、辨识度高的文旅品牌。近三年我市旅游人次增长50.9%,但人均旅游消费仅增长4.6%。今年五一期间,全市接待游客人次增长30.3%,但人均花费仅431元,还不到全省平均水平999元的一半。益阳文化底蕴厚重,陶澍纪念公园、胡林翼故居、三周文化广场、清溪文学村等文化IP较多,但我们在深挖特色文化资源、利用文化场馆引流上还做得不够,文化赋能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借梯登楼,全力加快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是我市在湖南旅游格局中寻求差异化发展定下的目标。借长沙、张家界境内外游客观光之际,开辟中间“第二站”,引导客人继续选择益阳作为深度体验的目的地,是益阳文旅产业的突围之路。益阳山清水秀、物产丰饶,是锦绣潇湘的一个缩影。春可赏花、夏可溯溪、秋可品蟹、冬可观鸟,具有全季、全域、全龄的文旅产业生态体系。益阳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安化黑茶、文学之乡、羽毛球之乡等品牌在省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5项国家级、38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彰显出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以明清古巷、桃花江竹海、清溪村为代表的1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4家省级旅游度假区,构建起益阳文旅融合发展的“四梁八柱”,这些都是打造“第二站”的底气所在。
从全省格局来看,益阳地处长沙、张家界这条全省的黄金旅游线路上,拥有承接这两地游客的地利之便。从我市游客来源构成看,本市约占30%,省内市外约占50%,省外约占20%,境外游客每年只有三四千人。如何留住过夜游客,实现新的消费增长点?前不久,市级层面制定了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的三年行动计划,推出了一批务实可行的举措。
瞄准“第一站”,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是一个必然选择。学好用好“第一站”的经验和做法,增强协调联动,进行二次引流,充分利用益阳旅游资源与周边旅游胜地的差异性、互补性,共建精品线路,实现资源互补、产品互动、客源互流。
提升辨识度,树立文旅地标。过去一年,益阳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推动明清古巷、茶马古道等近20个项目建成运营或重新开放;14个项目入选湖南省乡村旅游“四个一百”工程名单;桃花江旅游度假区、石码头旅游休闲街区、山乡巨变第一村旅游区三大“国字号”品牌创建工作稳步推进。这些成果为益阳打造境内外游客湖南旅游“第二站”打下了坚实基础。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能够给游客留下独属于益阳的旅行体验。比如在“旅游+体育”方面,擦亮“羽毛球之乡”金字招牌,发展羽毛球运动,以研学带旅游。在“旅游+美食”方面,开发“舌尖上的旅行”时尚项目,设计“舌尖上的益阳”美食体验流程,让游客在味蕾享受中体验我们益阳不一样的烟火。今年5月,南县在小龙虾美食消费季期间接待游客约12万人次,吸引大批市外“追虾客”前来寻味美食。
酒香也怕巷子深,货真也怕无人问。文旅产业也是一样,既是一种眼球经济,也是一种嗓子经济,不仅要打扮得靓,而且要吆喝得响。要按照“稳近拓远、突出重点、精选品牌、整体营销”的市场策略,全方位强化市场促销,不断提升益阳在国内外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发挥节会活动在文旅宣传推广中的作用,我市即将迎来湘超主场比赛、首届益阳马拉松等重要赛事,明年还将举行省运会,要积极宣传造势,联动商户探索票根经济模式、推出“湘超超好看,益阳更好玩”等精品线路,把一场比赛拓展为一次旅行,更好地以赛助旅、以赛强产。
花香蝶自来。服务是软实力,只有赢得好口碑,才能接住泼天流量。全市上下要树牢以游客为中心的理念,增强“人人都是形象大使、处处都是旅游环境”的意识,用热情、温暖的款待来获得游客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