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城市学院的宿舍楼里,总能看到几个步履匆匆的身影。他们或手持手机仔细核对订单,或提着大大小小的包裹,额头上沁出细密的汗珠,却依然微笑着敲开一扇扇门——“您好,跑跑乐校园,您的快递到了!”
这是一支由4名平均年龄20岁的大学生组建的创业团队“跑跑乐校园”,正在悄然改变着城院学生的生活方式。
这4名大学生分别是戴舟、黄钊、尹郡熙、康悦,他们成立的“跑跑乐校园”,通过整合学生资源与商家需求,搭建起一个C2C+O2O聚合平台系统,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提供校园跑腿、快递代取、外卖配送及产品社交社区等服务。他们用脚步丈量属于自己的青春创业路。
创业灵感缘于偶然
创业的灵感,缘于日常生活中的真切体察。2023年秋天,进入湖南城市学院后的戴舟注意到,同学们取快递大多依赖零散的QQ群消息,不仅信息响应慢,丢件也难以追责。“有人需要帮忙,也有人有空闲,何不做一个整合平台?”这个念头在他心中萌芽。后来有次刷抖音时,他偶然看到一则关于“跑跑乐校园”的视频,该平台专为高校学生打造,采用“零技术门槛+轻资产运营”模式,只需一部手机和基本沟通能力即可成为校园合伙人。戴舟立刻被这一模式吸引,随后设法联系平台方,拿下了益阳地区的全权代理权。
独木难成林,创业需成团。戴舟通过朋友圈发布招募信息,很快吸引了尹郡熙和康悦的加入。尹郡熙笑言:“虽然我们起初并不会剪视频,但对创业充满热情。”黄钊则是戴舟在家教工作中认识的伙伴,因其沟通耐心细致,受邀负责客户管理。就这样,4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
在困境中摸索前行
创业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推广之初,为获取用户,团队选择最“笨”却最有效的方式——挨个寝室敲门,发放名片、介绍服务。“那段时间每天爬无数层楼梯,敲无数扇门,”戴舟回忆道,“但每当有同学认可我们,一切都值得。”团队还将代拿快递价格主动下调0.1元,“别小看这1毛钱,它让用户心理上觉得我们更划算。”此外,他们坚持每晚电话回访所有用户,认真收集意见、优化服务。靠着扎实的地推和口碑积累,“跑跑乐”逐渐打开了校园市场。
更大的挑战接踵而至。平台上线后,如何实现从校外的速递站到宿舍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他们设计出“宿舍楼长”分级配送模式,通过招募各栋学生兼职,以“人肉接力”的方式解决问题。而学校禁止电动车配送的规定,更让配送效率大打折扣。团队不得不申请电动车通行证、协调校外充电桩,甚至计划向学校申请租用地下室作为充电站与服务中心,在艰难中摸索前行。
创业路上的温暖相助
起步阶段,团队连固定的办公场地都没有,开会只能在食堂或操场看台“打游击”。转机出现在今年5月6日,经朋友引荐,他们结识了中南电商产业园副总经理张守衡。在一场朋友聚餐中,张守衡分享了自己大学时期的创业经历,并告知团队:“中南电商产业园区正好有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免费办公场地。”此后,在园区工作人员一步步耐心指导下,团队于6月5日顺利完成公司注册、税务登记等流程,正式入驻,拥有了第一个“家”。
另一边,争取商家入驻平台进展顺利。商家最常问:“你们有多少用户?单量多少?”戴舟坦言,起步阶段数据并不亮眼,但他们会真诚介绍平台与学校的合作背景与发展潜力,便有许多商家被这群年轻人打动。学校北门外有家“干扒牛河”炒粉店,老板一听是学生创业,立刻答应入驻:“你们创业,我必须支持!”这份暖意,成为团队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目前,“跑跑乐校园”已积累超4000名用户,实现营收1万余元。展望未来,团队计划整合学校周边娱乐商家,构建“吃喝玩乐一体化”的服务平台,也期待在资金与政策方面获得更多支持,让“跑跑乐”成为湖南城市学院学子人人皆知、人人皆用的校园品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