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马伯庸读者见面会在益举行

现场分享新书《桃花源没事儿》创作经历,并回答读者提问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9-24 09:06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9月22日晚,不少书迷带着作家马伯庸的书籍,早早来到位于益阳图书城的读者见面会现场,翘首期盼作家的到来。18时,一身休闲装扮的马伯庸现身,微笑着向书迷们致意:“大家好,这是我第一次来益阳,很开心能和大家见面。”和读者简短打过招呼后,马伯庸开始分享新书《桃花源没事儿》的创作经历,他用真诚坦率、幽默风趣的语言和读者亲切交流,现场笑声不断、掌声迭起。

  马伯庸,中国当代作家、编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茅盾新人奖等,代表作有《食南之徒》《大医》《长安十二时辰》《显微镜下的大明》,以及“见微”系列等。“见微”即“见微知著”,是马伯庸近年推出的系列小说,作品特点为以小见大,通过小人物的微观故事,感受背后宏观的历史,从中读出小人物的辛酸史,找到现代人的共情处。《桃花源没事儿》是该系列继《长安的荔枝》《太白金星有点烦》之后的又一力作。马伯庸表示,这本书的创作前后经历了11年,是断断续续写完的,写作灵感源于和小区民警的聊天内容。书中讲述了生活在桃花源的小道人玄穹,赶上桃花源的一场大危机,成了最适合的“背锅侠”,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故事。

  在读者提问环节,有人问道:“书名里的‘没事儿’是什么意思?是否有特殊的寓意?”马伯庸表示,其实“没事儿”三个字,体现的是现代中年人的一种普遍心境:虽然心里有很多烦闷和苦楚,但为了不让家人、朋友担心,会习惯性地说“没事儿”。这种挂在嘴边的“没事儿”,恰恰说明了“有事儿”,但是人们也相信,过了这一段煎熬的日子,一切都会变好,真正变成“没事儿”。

  面对不少家长、老师所关心的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好的阅读习惯、怎样才能让孩子从爱阅读转变成爱写作、怎样辨别文学作品的好坏等问题,马伯庸结合自身育儿经验给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家长不要规定和限制孩子的阅读范围,大人喜欢看什么书,孩子就喜欢看什么书,推荐孩子看看金庸武侠小说等书籍;孩子读了很多书,但是很难转化成写作能力,主要是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太少,社会阅历欠缺,建议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多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有感而发,就能写好作文;文学作品的好坏是相对的,可能好的作品各不相同,有的文字好、有的结构奇、有的寓意深,反而是差的文字都有一定的共性,要尽量让孩子避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王子昕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