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正由“一时热闹”向“持久浸润”转变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9-30 08:0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金秋九月,迎来全国首个科普月。从城市科技馆到乡村文化中心,从校园讲座到社区活动,一场跨越时空的科学嘉年华在我市同步上演。从“科普日”到“科普月”,仅一字之差,让科学以更长的周期、更实的场景、更活的形式,从“一时热闹”向“持久浸润”转变。

  科普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新技术和新知识的科普需要紧贴公众需求。当前,科技应用的场景丰富多元,科学通常也会以人们并不自知甚至无感的方式出现在每个人的身边。食品安全、健康养生、防灾减灾等贴近民生的话题应成为科普的重点内容。这种接地气的科普内容,驱使人们保持着好奇心了解,并学会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理性的态度分析问题。除了科普内容要接地气,科普方式也要创新优化。有关部门可在多元的场景中开展科普,推动科普场景化,提升受众沉浸感。这可以是博物馆里一次有趣的互动体验,可以是科技馆里一场引人入胜的讲座,也可以是社区里一次贴近生活的健康知识普及。这些活动拉近了科学与公众的距离,让深奥的科学原理变得可亲可感。

  全国科普月的意义,远不止于一场活动、一次体验,更在于培养群众的科学思维。9月14日,市科技馆联合市气象局策划组织“探秘气象观测场”活动,带领学生近距离触摸气象科技,揭开天气预报与防灾减灾的科学面纱。青少年是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人群,当孩子们认真观察数据变化、亲手操作直观感受气象科技的神奇,科学的种子已然种下,并终将发芽。全国科普月以来,我市各地通过融合展览、讲座、体验、互动、表演、线上线下结合等多元形式,既重视知识普及,又注重将科技前沿与当地人文融合,形成了亮点纷呈的科普格局。

  此外,有效的科普除了普及知识、培养思维,也能有效反哺科研,为学术研究注入人性的温度与开阔的视野。一直以来,科研工作要求科研人员“钻得深”,但有时也可能导致他们的视野变得狭窄。而科普工作,恰恰是一个让科研人员“走出来”的绝佳机会。它让科研人员开始思考,如何将复杂的专业问题,用最本质、最通透的方式解释清楚。这种思考过程,本身就是对自身知识体系的一次重新梳理和升华。同时,来自公众的反馈与提问,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让他们发现自己研究中被忽略的价值维度。当然,科普月的活动只是一个起点,科学素养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科学家、教育者、媒体和每个普通人的共同坚持。当人们开始习惯用科学思维思考问题,当社会形成尊重理性的氛围,我们便真正实现了科学由“一时热闹”向“持久浸润”的转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