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有市民在秀峰公园水体里发现了大片粉红色福寿螺卵块,经报道后引发社会关注。这已非我市首次面临福寿螺入侵问题,从2016年首次发现至今,这种被称为“生态杀手”的外来物种已蔓延至中心城区多个公园水体。这场人与入侵物种的较量,考验着城市治理的智慧与市民的生态意识。
福寿螺繁殖速度快、缺乏天敌,治理难度很大。特别是投放的鱼苗和鸭子常被市民捕捉,严重影响了生物防治效果。这暴露出生态治理中的一个普遍困境:技术措施易行,但公众参与度和配合度不足往往成为短板。
我市水网密布、湿地资源丰富,这种地理特征在赋予城市灵秀之美的同时,也使其更容易受到水生入侵物种的威胁。福寿螺在秀峰公园、鹅羊池公园、梓山湖生态公园等多地出现,表明问题已不是个别现象,而是需要系统应对的生态挑战。
值得肯定的是,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较为科学的防治策略。分阶段重点治理的方案,针对福寿螺不同生长周期采取相应措施,体现了专业性和系统性。无人机喷洒、三级拦截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展示了现代科技在生态治理中的价值。但正如专家所言,“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难以彻底根除”,福寿螺防治最终需要走向群防群治。
这场生态保卫战启示我们,外来物种入侵防治应实现从“政府单打独斗”到“社会共同参与”的转变。首先,应建立完善的监测报告网络,鼓励市民通过12345热线等渠道及时上报发现情况,形成早期预警机制。其次,需要加强公众教育,让市民了解福寿螺的危害,不捕捉防治生物,不随意放生,从源头上减少人为造成的扩散。此外,还可以探索“市民志愿者+专业团队”的工作模式,组织民间力量参与卵块清除等力所能及的防治活动。
生态治理非一日之功,福寿螺防治更需要长效机制。一方面,应加强区域联防联控,避免上游螺源随水扩散;另一方面,需持续推广生物防控、生态拦截等绿色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景观保护的统一。只有当政府、专家、市民形成合力,才能有效遏制福寿螺的蔓延,守护好益阳的绿水青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周琳责任编辑:文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