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资江河畔,环卫工人李斌推开休息室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是空调吹出的暖风。他接上一杯热水,坐在饮水机旁的座椅上小憩,身后“环卫工人休息室”的牌匾在晨光中格外醒目。“以前冬天搓手哈气再开工,现在有地方喝口热茶、取取暖,这日子越过越舒服。”李师傅的笑容里,映照着益阳环卫变革的温情底色。
这场变革,正以多元共治的笔触,在益阳的城市肌理中勾勒出“洁净文明共生、温度效率并存”的新画卷。
温度:把“城市美容师”捧在手心里
在益阳,环卫工人被亲切地称为“城市黄玫瑰”,而守护这份芬芳的,是一张覆盖全域的关爱网络。市政府将环卫工人权益保障纳入民生实事清单,创新利用环卫中转站、公厕附属空间,建成27处标准化休息室,总面积超400平方米。资阳区万源站等4处示范点不仅配备空调、饮水机,还增设了微波炉、应急药箱,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温馨港湾。
温度不仅藏在硬件里,更体现在每一次贴心服务中。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工会、卫健等部门,常态化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活动,夏季送绿豆汤、藿香正气水,冬季送姜茶、保暖手套;联合益阳医专附属医院开展免费义诊、爱尔眼科医院提供专项眼健康检查。市慈善总会、蚂蚁社工等社会组织年均开展“爱心餐配送”“年夜饭团圆”等公益服务超千人次;新华保险连续七年为全市环卫工人捐赠意外伤害保险,织密风险防护网。
企业的担当同样能看到细微之处的用心:通过科学调整高温作业时段,巧妙避开午后酷暑;贴心为高龄员工安排适宜岗位,并足额发放高温津贴;部分企业还额外设立环卫工子女教育基金,以长效机制传递关怀。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坚守更加温暖、更有底气。
精度:科技赋能擦亮洁净底色
我市依托“智慧环卫”平台,对101台新能源环卫车(涵盖洗扫、洒水等车型)的运行轨迹、作业质量进行实时监控,配合使用无人机每周对重点区域开展空中巡查,构建起天上看、地上查、平台管的立体监管网络。
主次干道机扫率达92.5%,重点区域执行“每日四冲三扫”,背街小巷配备小型高压冲洗车实施深度清洁,彻底消除卫生死角。针对道路扬尘治理这一“蓝天保卫战”关键环节,我市打出组合拳:推动环卫车辆新能源化,替代老旧燃油车,降低噪声与尾气排放;对21条主干道每周开展2次积尘负荷走航监测,超标路段1小时内精准调度处置,2024年上半年积尘负荷优良率从50%跃升至95%;引入小型机械设备消除人行道、慢车道保洁盲区,每半月一次全面冲洗;同步推进“城市家具”清洁行动,公交站亭、果皮箱每日“小型冲洗+人工擦拭”,交通护栏每周深度清洗,作业车辆“每日一清洗”,杜绝移动污染源。
绿意:“以竹代塑”引领低碳新风
作为中国楠竹之乡,益阳深挖资源禀赋,将“以竹代塑”列为政府重点工作,成立专项小组支持桃江县建设全国推广基地。通过公益广告、主题纪念品等形式普及绿色理念,制作的《以竹代塑“碳”向未来》公益广告入选全国垃圾分类优秀短片,2025年更在中南六省环卫经验交流会上作典型发言。
从环卫工具到市民日常用品,竹制替代品的推广正悄然改变生活习惯:竹扫帚、竹垃圾夹成为环卫工人的“新伙伴”,竹纤维购物袋、竹制餐具走进千家万户。这种“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循环理念,为减污降碳注入了新动能。
共治:全民参与凝聚文明共识
环卫事业离不开每一位市民的参与。通过“最美环卫工人”评选,近3年60名环卫工人获市级荣誉,3人获省级荣誉;开展“环卫体验日”等活动,让市民近距离感受环卫工人的辛劳。2023年,益阳荣获全国垃圾分类宣传周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2025年省垃圾分类创新创意大赛,我市斩获2金3银1铜;“垃圾分类进万家”“家庭挑战赛”等活动吸引超10万人次参与,推动垃圾分类从“政府推动”转向“全民自觉”。
住房保障政策也向环卫工人倾斜——放宽廉租房申请条件,取消公租房户籍限制,优先解决环卫家庭居住难题。3395名一线环卫工人的权益保障网越织越密,25家市场化保洁企业共同筑牢城市洁净防线。
从休息室的暖灯到新能源车的轨迹,从竹制环保袋的推广到全民开展垃圾分类的热情,益阳的环卫变革不仅是环境的提质,更是城市文明的升华。这座城市的追求,从来不只是“干净”,更是“有温度的干净”“有活力的干净”“有未来的干净”。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