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透明厨房”迎来舌尖上的变革
金秋时节,我市各中小学及幼儿园的食堂正悄然发生着深刻变革。从“互联网+明厨亮灶”的智能监控,到“双人验收”的严格把关;从膳食经费的透明管理,到家长代表的亲身监督,一系列创新举措让校园餐成为学生幸福感的源泉。这些变化切实提升了校园餐的安全与品质,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科技赋能,实现后厨实时监控
在沅江市,随着“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平台实现全覆盖,并接入AI智能识别预警系统,食堂食材验收过程尽在实时监控之下。资阳区打造的“智慧市场监管平台”则通过物联网技术对65所学校食堂后厨进行实时监控,智能识别不规范操作行为。这些数字化手段让曾经“闲人免进”的厨房变成了“阳光透明”的操作间。
从食材清洗到菜品出锅,每个环节都清晰可见。更令人欣喜的是,平台还能对工作人员未穿工作服、不戴口罩等违规行为进行自动抓拍预警,真正实现即时监督、远程管控。科技的力量让食品安全风险无处遁形,为学生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屏障。
目前,我市已构建“1+7+N”三级监管体系的中小学食堂智慧监管平台,7个县市区“互联网+明厨亮灶”系统数据已逐渐同步传输至平台。市教育局为市直学校统一配备电子秤,验货环节数据可即时传输至平台,从根源上杜绝缺斤少两、货价不符等问题。
制度创新,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
我市建立健全了98项管理制度,从《中小学校学生食堂管理实施细则》到《膳食经费管理办法》,形成了完整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南县推行学校食堂经营“零现金流”,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学生伙食上;全市推行“两荤两素一汤”供餐标准,刚性约束食材成本不低于伙食费的75%。
通过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制度,赫山区10类、南县17类、沅江市26类食材实现平台采购,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均搭建了大宗食材集中采购平台,5所市直学校纳入资阳区平台进行采购。这些制度设计既管当前又利长远,让校园餐管理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
多元共治,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大通湖区将民办幼儿园纳入监管范围,实现监督全覆盖;全市邀请“两代表一委员”和学生家长参与校园餐监督。在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代表走进食堂后厨“挑刺”,既学习了食品安全知识,又为管理改进提供了宝贵建议。
这种党委、政府主导、职能部门监管、社会力量参与、师生家长监督的共治格局,让校园餐管理不再是“独角戏”,而是凝聚了各方智慧的“大合唱”。
市教育局召开工作推进会暨业务培训会,联合多部门开展“送训下基层”培训,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15266人次,为校园餐安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改善条件,提升校园餐温度
值得一提的是,我市已出台《益阳市中小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分乡镇寄宿制学校、城区老旧学校等6类学校,采取差异化硬件配置、通用化日常管理,纵深推进全市食堂建设标准化。目标是3年内实现90%学校的标准化建设,目前各县市区已完成学校分类,并筛选了1所样板校,正按照序时进度推进30%学校的建设任务。
从资阳区石码头小学“四同三餐”的实践,到赫山区组织家长与学生同吃一锅饭的创新,再到各县市区改善乡村小规模学校就餐条件的务实举措,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校园餐”的温度。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