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浪翻金映洞庭科技赋能稳粮仓

——我市中晚稻丰收在望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05 09:02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专家们与种植户认真查看晚稻的生长状况。陈徐文倩摄

  金秋时节,我市中晚稻相继成熟迎来丰收,田野间稻浪翻滚、金穗飘香,农户们抢抓农时,抓紧收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全市一季晚稻在10月底已收获完毕,双季晚稻收割正有序推进。据市农业农村局农情调度,截至11月3日,全市173.9万亩双季晚稻已收割156.58万亩,收割占比为90%;通过专家测产与多方数据汇总,预计今年中晚稻单产与去年基本持平,中稻总产量达82.9万吨,双季晚稻总产量72.2万吨,全年粮食丰收基础坚实。

  稳面积:政策托底,责任到田

  11月2日,在桃江县修山镇月明山村种粮大户高贵的连片稻田里,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空气中弥漫着阵阵稻香。伴随着“轰隆隆”的机械声,4台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割稻、脱粒、清选、秸秆粉碎一气呵成,仅用数分钟便完成了一亩稻田的收割作业。田边,转运车频繁往返,将新收的稻谷运往烘干中心。“今年的晚稻亩产达到550公斤,相比去年每亩多了30公斤,等这最后的几十亩田收完了,我就可以抓紧给绿肥开沟了。”高贵今年共种植560亩晚稻,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今年,桃江县中晚稻面积达55.1万亩,亩产稻谷500公斤左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始终将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健全工作机制、明确目标任务、强化政策保障,构建了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粮食生产的责任体系。今年年初,我市出台一系列粮食生产指导文件,将全年全市551.3万亩粮食播种面积、234万吨总产量的目标任务,细化落实到各乡镇、村组和田块。

  与此同时,我市提前部署5.06亿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落实早稻集中育秧、机插机抛秧作业等专项奖补,市本级列支400万元粮食生产奖励资金,全年累计投入粮食生产资金达8.14亿元,全面激发农民种粮积极性。在这些措施的协同推动下,今年全市中晚稻播插面积稳定上升,其中中稻和一季晚稻达161.1万亩,双季晚稻达173.9万亩。此外,通过大力推广“早专晚优”品种搭配模式和28.3万亩镉低积累水稻品种,进一步提升了优质稻覆盖率和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为粮食稳产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单产:机械赋能,技术增效

  不久前,在沅江市黄茅洲镇万亩示范田里,多台新款收割机穿梭作业,田间地头一派丰收景象。种粮大户曹斌介绍,这些收割机是今年通过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新购的,不仅履带更宽,有效保护了耕地地力,还通过脱粒线加长、振动筛加密等核心升级,使谷粒损耗率相比老机型降低了2个百分点。

  机械化作业为粮食生产按下“快进键”。我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365万亩,实现田块整齐连片、道路机械通达率95%以上,为规模化机械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我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9.6%,位居全省前列。

  10月30日,在琼湖街道保民村的稻田里,种植大户王剑良满脸喜气。他告诉记者,由于“六增两控”技术的推广,田里土壤的养分相比普通稻田要高,病虫害要少,加上良种秧苗通过机插或机抛种植,秧苗通风性好、光合作用强,粮食的结实率更高。“瞧这稻穗,沉甸甸、金灿灿的,看着就让人踏实。今年亩产有650余公斤,比去年多了50公斤左右,真是个丰收年!”王剑良笑着说。今年,沅江市晚稻种植面积达43万余亩,预计平均亩产比往年增加5公斤。

  在技术层面,我市全面推广“六增两控”技术体系,单产提升取得实质性突破。这套体系通过精准施肥、绿色防控、“一喷多促”等关键技术,推动项目区亩均增产2~3公斤。在赫山区示范基地,21个晚稻品种同台展示,农技专家与种粮大户现场品鉴,良种良法深度融合,单产提升路径愈发清晰。

  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不仅要“收得好”,更要“烘得干”,确保粮食颗粒归仓。“在秋收现场,一台收割机日均作业面积超过50亩,大量湿谷收获后,烘干环节不能脱节,需要实现全天候运行。我市仅赫山区日烘干能力就达6000吨,有效破解了近期阴雨天气‘晒粮难’的问题。”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孟球介绍,全市拥有联合收割机1.8万台、烘干设备1168台。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推进粮食作物机收减损,全市水稻机收平均损失率控制在1.6%,低于国家标准。

  优服务:示范引领,托管增效

  10月24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走进赫山区省级粮食生产万亩综合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专家们随机抽取3块田进行机收测量计算,经实地查看、收割、脱粒、称重等标准化流程验证,实收测产结果为平均亩产605.6公斤。“‘扬泰优128’品种高产质优,综合性能好,较去年每亩产量提高40公斤以上。”赫山区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薛华良介绍,示范片覆盖兰溪、笔架山、泉交河镇3个乡镇的7个村,全面推行“五统一·两利用”模式,为高产高效筑牢技术根基。

  沉甸甸的丰收答卷背后少不了示范体系的支撑。近年来,我市构建多层次示范体系,共创建22个万亩示范片、163个千亩示范方、525个百亩示范点,通过“五统一·两利用”模式,带动区域均衡增产。目前,全市7个县市区中有6个获评“全国产粮大县”,赫山区和沅江市还入选“全国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项目县”,示范带动效应显著。

  在服务模式上,我市创新推出“十代”农业社会化服务,着力破解“谁来种田”难题。资阳区新桥河镇供销合作社负责人姚清明在长期观察乡村生产生活后,将农业生产拆分为十个环节,并以此为基础,整合种子、农药、化肥和农机等资源,为农户提供“从种子到大米”的全链条服务。这种全程机械化的“十代服务”,给廖河村村民李志强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以前,种植和收割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大难题,人工收割200多亩水稻需要半个多月。去年,我把水稻的种植、加工和销售都交给供销社,全程托管。”李志强说,如今他只要坐在家里等着收干干净净的大米就成,双季稻种得轻松。

  近年来,我市依托5649个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全托、半托等托管服务,服务总面积累计达807万亩,服务小农户34.6万户。规模经营主体已成为商品粮生产的主力军,30亩以上种粮大户达23226户,贡献了全市90%以上的商品粮。

  从政策护航到科技赋能,从示范引领到服务创新,我市在中晚稻生产中走出了一条稳面积、提单产、优服务的清晰路径。随着晚稻收割进入尾声,我市全年粮食丰收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陈徐文倩 喻平安 崔佳欣责任编辑:曹予望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