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沉下去 服务提上来

——我市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观察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14 08:5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赫山区欧江岔镇中心卫生院外科主任罗雅靖指导村医陈新建为患者进行诊疗。曹灿摄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是一项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工作。当前,我市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已经在试点工作基础上全面推开,各县市区医共体建设均通过了市级联合专家组的现场验收,通过深入推进医共体建设,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近日,记者采访卫健系统工作人员,探访赫山、安化、南县等地,直观感受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的建设情况,了解当地如何让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触手可及”,方便群众看上病、看好病,在家门口更有“医”靠。

  统筹施策强根基,医共体建设跑出“加速度”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启动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试点工作。2023年12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9个部门,共同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标志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阶段。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等10部门联合制定《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我市于2025年初正式全面启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工作。

  医共体建设,顶层设计是关键。我市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医共体推进机制,卫健、编办、发改、财政、医保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制定《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明确“五升一降”“五个满意”总目标,即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医保基金使用效能、医院运营效率、群众健康获得感显著提升,群众就医负担下降,实现患者、员工、医院、社会、政府多方满意。

  在政策保障上,我市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累计安排2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医共体人才培养、共享中心建设和信息化升级。资源整合是医共体建设的核心,我市按照“龙头带动、资源共享、分级诊疗”原则,每个县市区组建1个以县级人民医院或中医医院为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医共体,推行行政后勤、人力资源、财务资产、业务管理、药品目录、信息平台、医保支付、绩效考评“八统一”管理,有效打破了医疗机构“各自为战”的格局。

  试点县安化、桃江合理调整县域医疗资源布局。其中,安化县成立医共体总医院,按照“六个不变、八大统一、五升一降、五项满意”模式,强化全域稳妥推进。桃江县成立医共体运营管理中心,创新设立“三个资金池”及药品实行“H-SPD 智慧管理”模式,促进内生动力提升。与此同时,非试点区域赫山、资阳、沅江、南县、大通湖区也积极推动医共体建设工作,成立医共体筹备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草案)》,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医共体建设工作成效初显,群众向往的“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康复回基层”梦想照进了现实。今年1至5月,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人次占比达75.83%,县域内住院人次占比提升至73.41%,县外转诊率持续下降,“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初步形成。

  数字赋能破壁垒,智慧医疗让服务“跑起来”

  “扫描电子健康卡,挂号、缴费、查报告一键完成,还能通过小程序咨询用药问题,您腿脚不便,不要来回跑医院。”11月12日,赫山区欧江岔镇中心卫生院外科主任罗雅靖正手把手教住院患者李冬梅使用“健康赫山”微信小程序,叮嘱其出院后要按时服药,有任何不清楚的可在线上咨询。这样的场景,是赫山区以信息化建设为核心,推动医共体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今年5月,赫山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正式挂牌成立。这家“总院”整合了4家区级医院与19家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是名副其实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全域数据一体化,是打破“信息孤岛”的关键,赫山区紧密型医共体总医院信息化管理部徐胜恩介绍,“总院”以市第三人民医院信息系统为核心枢纽,打通了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数据壁垒,构建健康医疗“一张网”。区域内,药品流转平台实现了药品调拨、基药监控和溯源全流程管理,村医可通过系统实时申请药品,群众在村卫生室就能买到常用药;医保事前事中预警系统能对医保基金使用进行全流程监管,确保“看病钱”“救命钱”安全高效使用。同时,心电诊断、医学影像、远程会诊三大资源共享中心全面运行,基层医疗机构采集的心电数据、影像资料可实时传输至上级医院,由专业医生远程诊断。

  针对基层医疗资源薄弱的痛点,赫山区将AI技术全面融入诊疗全流程,为基层医生配备“云端专家”。AI病历分析系统仅需5分钟就能提取病历关键信息,梳理病史与症状关联,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75%;AI影像诊断系统可同步分析DR检查中的骨骼病变,让诊断时间缩短50%;在慢病管理方面,AI构建的高血压、糖尿病“分类分级”管理模型,能自动生成随访任务,对高危人群定期发送健康监测提醒。

  优质资源补给基层,医疗力量“沉下去”

  “以前看个复杂一点的病,必须往益阳市区甚至长沙跑,路费住宿费花不少,现在在家门口的乡镇卫生院就能享受到县级专家看病的福利,真的方便。”安化县羊角塘镇塘九村村民王超华,因冠心病术后需要定期复查,如今通过医共体远程会诊平台,在家门口就完成了复查,省时又省钱。

  “之前村里人生病,要么硬扛,要么折腾去县城,现在驻点医生常年在卫生院坐诊,还有县级专家定期来指导,群众看病不用愁了。”安化县江南镇天门村村医陈晚霞对村民就医面临的困境了然于胸。近一年来,通过医共体组织的慢病管理、心肺复苏等培训,她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如今已能熟练处理常见病、多发病,为村民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

  作为湖南省医共体建设示范县,安化县聚焦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驻点帮扶、人才培养、双向转诊等举措,让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该县推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的人才流动机制,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师带徒”制度,由县级医院精干医疗技术力量组建带教团队,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结成师徒关系,通过“传帮带教”促进医疗人才快速成长。目前,县级医院已选派23名驻点医师长期扎根乡镇卫生院,433个村(社区)实现包村医师全覆盖,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人员常年服务。对于县域内难以解决的复杂疾病,总医院邀请外部专家前来诊疗,已成功为18名患者外请专家进行手术,累计节省费用11万余元。

  同时,安化县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优化健康管理服务,组建“专科医生+全科医生+村医”家庭服务签约团队,为群众提供全周期健康管理服务。截至目前,全县9.58万名慢性病患者实现规范管理,慢性病规范管理率达87.83%。

  深化医防融合,健康端口“往前移”

  “以前做心电检查,得去县城等报告,现在在镇卫生院检查,五分钟就能拿到县级专家的诊断结果。”“有一点不舒服就赶紧检查,不用等到严重了再治疗。”南县华阁镇村民对医共体的远程心电诊断服务赞不绝口。这是南县立足群众健康需求,以“六大中心”建设为抓手,深化医防融合,推出的系列便民举措之一。近年来,南县组建的心电诊断、医学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消毒供应、血液透析“六大中心”,有效盘活县域优质医疗资源,实现资源下沉、能力提升和服务优化。

  为把健康端口前移,南县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健康管理为切入点,组建186支“全专联合”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对全县166个行政村(社区)开展包村服务,每名包村医生带教1名乡镇卫生院医生和1名村医,融入家庭医生签约团队,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今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家庭医生签约10.98万人。

  在此基础上,南县创新推出“红黄绿”三色动态管理模式,对34125名“三高”患者进行分层管理,红标患者由县级管理、黄标患者由乡镇管理、绿标患者由村卫生室管理,按照风险等级提供个性化履约服务。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制定“三高共管包”“健康查体包”“中医康复包”等10余种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充分满足群众多样化健康需求。

  与三色动态管理模式配套,南县在医共体牵头单位设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对下级医疗机构转诊患者实行优先挂号、优先诊疗、优先住院(手术),建立县、乡、村三级转诊绿色通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连续性、全病程的医疗服务。还统一药品目录,畅通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医院用药衔接,建设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立缺药登记和配送制度,解决乡村居民用药问题。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甘果 潘虹 郭茎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