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间机器轰鸣不息,项目建设紧锣密鼓,小微企业活力复苏……初冬的益阳,工业战场上的繁忙景象,印证着助企纾困政策落地生根的实效。近年来,我市摒弃“大水漫灌”式帮扶,以高位统筹、政策直达、精准破题、服务升级“四轮驱动”,让助企纾困真正走进企业心坎里,为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高位统筹聚合力 上下联动拧成绳
“链长带着专班上门时,我们正为审批犯愁,没想到能短时间协调好相关事宜。”湖南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回忆的,正是益阳推行产业链“三个一”工作机制带来的变化。
今年以来,我市11位市委、市政府领导挂帅担任产业链链长,带头深入企业盯项目、谈招商、解难题,成为助企纾困的“主心骨”。市委主要领导每季度牵头召开碳基材料产业链推进会,企业反映的问题被逐条记录,通过会议纪要明确责任单位并限时办结;市政府主要领导聚焦电容器产业链发展瓶颈,组织专家团队“把脉问诊”,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协同后盾单位、承载园区组建11个产业链工作专班,动态更新“四库三清单”基础台账,确保帮扶精准画像。
区县层面同样动作频频。赫山区针对主特产业出台“黄金10条”,资阳区量身定制PCB产业17条扶持政策,沅江市聚焦船舶产业推出10项专项措施,形成市级统筹、区县特色、全域覆盖的助企格局。
政策直达解民忧 真金白银送上门
“9545万元的留抵退税款说到就到,感谢税务局工作人员‘手把手’宣传辅导,这么快就解决了我们公司的增值税留抵退税难题。”信维电子科技(益阳)有限公司财务经理李小燕的体验,正是政策直达机制的生动体现。为让政策红利不打折扣,益阳整合27条先进制造业政策、18条降成本措施等“政策工具箱”,由10个市直部门联动县市区,搭建起“线上+线下”宣贯网络。
线上“政策快车”平台精准推送政策3.2万余条次,线下组织251场政策培训、上门宣讲5089家次,把“书面语”译成“家常话”。真金白银的支持持续加码:13个项目获超长期特别国债1.02亿元,488家企业获得市级奖补资金5757.5万元,落实设备更新改造相关金融支持及税费优惠政策,累计为企业减负超10亿元。金融“活水”同步跟进,制造业贷款余额达247.9亿元,较年初增加23.77亿元,13.25%的同比增幅为企业扩张护航。
要素保障同步升级。新增972.52亩工业供地、节约社保和办电成本超1.97亿元,2.38万名新员工入职工业企业,一系列举措让企业轻装上阵。
精准破题增信心 闭环管理解难题
“以前我们对自己享受的政策并不十分清楚,税务局通过红利账单的形式发给我们,让我们对政策一目了然,帮企业解决了算账难题。”湖南金博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点赞,源于益阳畅通无阻的政企沟通渠道。近年来,我市常态化开展“益阳企业家日”“银城会客厅”等座谈活动,18位市领导包点走访重点民企,现场解决79个实际问题。
针对企业诉求,益阳创新推行“121工作法”,组建18个专班各联系20家企业,聚焦政策宣讲、设备更新等10项服务。同时,“收集—交办—调度—销号—反馈”的闭环机制,让企业难题“件件有回音”。截至9月底,全市收集的2283个涉企问题中,2083个已妥善解决,91.2%的解决率让企业获得感持续提升。
服务赋能强根基 梯队培育结硕果
在艾华集团生产车间,“精益生产管理”系统让生产效率提升30%,这个项目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奥士康的“5G+工业互联网”示范工厂里,智能化生产线实现精准管控。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益阳“梯次培育+数字赋能”的服务升级。
近年来,我市定期发布工业品牌培育指南,按照“储备一批、申报一批、获批一批”思路培育企业梯队。截至9月底,我市已形成8家上市企业、3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优质企业矩阵,34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525家规模工业企业构筑起产业根基。
基础设施持续夯实为我市产业升级铺路。投入120亿元建成新型电力系统,200万千瓦新能源装机提供绿色动能;8727个5G基站实现中心城区连续覆盖,每万人拥有量达23个,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从政策落地到问题解决,从服务升级到生态优化,益阳以“四轮驱动”让助企纾困走深走实,让工业经济在稳进提质的轨道上持续前行。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