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益阳,有这样一支科普队伍,他们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常年穿梭在校园、乡村、社区,用脚步丈量土地,用专业传递知识,让科学不再遥远,成为融入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市科普工作者协会过去5年的坚守,正是对科普惠民最生动的诠释。
校园里,他们是孩子科学梦的引路人。协会牵手湖南城市学院的教授、博士团队,走进市第十四中学、佳程软件学校等校,给2000多名学子带去“硬核”科技体验。3D打印笔吐出的彩色线条,转眼变成小摆件;机器人跟着指令跳舞、搬运,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无人机盘旋升空,从空中视角展现校园美景。这些鲜活的场景,让课本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协会副会长李阿玲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守护孩子们的心灵。因贡献突出,她获评省级先进个人。
乡村中,他们是农民致富的好帮手。在安化县南金乡将军村、资阳区富民村,科普志愿者搭起临时服务台,为1000多位村民免费测血压、测血糖,细致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的日常护理;农技专家蹲在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村民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农产品保鲜技巧;针对家长头疼的孩子沉迷网络问题,心理咨询师现场支招。与此同时,协会还送去价值上万元的药品和医疗设施,发放5000多份科普资料,把“致富经”和“健康方”送到村民家门口。
特殊时期,他们是民众的暖心人。疫情来袭,协会第一时间摄制《本土专家告诉你:疫情危机下的心理调适》网络公开课,广泛传播。同时,遴选10名资深心理咨询师,开通公益在线援助通道,为受疫情影响的市民提供心理疏导。他们还坚守社区卡点,一边排查登记,一边发放防疫科普手册,用科学防护知识为市民筑牢安全防线。
线上线下,他们让科普无处不在。协会运营的“科普益阳”公众号和微信工作群,5年来发布科普信息500多条,从健康养生、禁毒知识到农业技术,应有尽有。学术研究上也不含糊,撰写50多篇科普文章,出版3部论著,4篇论文获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其中一篇获一等奖。《益阳消失的职业》《益阳古碑刻及拓片研究》等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科普内容,更彰显了协会的学术实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