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屋旁采摘木槿花。陈徐文倩摄
静水深流,滋养于篱笆墙内;产业浪潮,正从农家院中奔涌。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市以庭院经济为小切口,撬动乡村产业大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可持续、可复制的振兴之路。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多个县市区形成以庭院经济为载体的微产业集群,涵盖特色种植、林下经济、生态养殖等多种业态,覆盖脱贫户、监测户数千人,农户经营性收入显著提升,庭院经济正成为农民增收的“活力源”、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百村万树”织就绿富双赢网
步入11月,沅江市新湾镇桥北村依然绿意未减。鸡尾葡萄柚挂果飘香,村民屋前屋后的枇杷、酸橙等树苗扎根生长,静待来年。这幅充满生机的乡村图景,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桥北村5年耕耘、久久为功的生动写照。
桥北村三面环水,生态优美,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曾是摆在村党总支书记文辉面前的难题。2022年,文辉在外考察时,发现黄花菜种植成本小、见效快,经论证,赤山岛的气候土壤正适宜。
“一开始,我想直接动员大家在房前屋后种黄花,村民心里没底,都在观望。”文辉回忆,面对这一情况,村“两委”果断拍板:村里率先流转150亩闲散土地,建起橘柚示范园,并在林下套种黄花,用实打实的收入来打消村民的顾虑。这一破题之举,为村集体经济打下了第一根坚实桩基,推动集体经济收入从2021年的10.1万元增长至2024年的53.25万元。
今年上半年,桥北村开始推动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和闲置地种植黄花和酸橙树苗,村民的积极性非常高,有将近350户人家参与,村民李建军就是其中之一。“黄花苗是村里免费发的,我就在门前种了2分地,真没想到今年收了70多斤,赚了3000元!”村民尹翠英欣喜地说。文辉介绍,除了黄花,村里还免费发放酸橙、辣椒等苗木,推动特色产业连片发展。他特别提到,11月22日橘柚示范园将正式开园,预计仅鸡尾葡萄柚一项,今年产值就可达20余万元。
一朵花、一棵树,亦能掀起振兴浪潮。今年来,沅江市立足北部非丘陵区资源条件,积极探索“枳壳+”“酸橙+”等特色产业发展路径,启动“百村万树”行动,利用农村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等“六块地”见缝插绿,推动庭院经济规模化、生态化发展。截至目前,沅江市已在10个镇(中心)100个村新增种植规模村均万棵以上,包括桥北村在内的7个试点村参与庭院经济的总农户数达4192人。
为提升产业附加值,沅江市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开发出“四磨汤”“枇杷膏”等中药制剂,打造“凤眼片”饮片品牌,改良传统“橘饼”产品,推动特色产业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预计到2027年,参与庭院经济试点的农户人均经营性净收入突破2000元,高于同类地区平均水平。
“村企联姻”激活庭院生命力
11月19日,南县浪拔湖镇荣福村村民刘跃红热情地领着记者走进他的“得意之作”——一方不大的庭院里,十多只土鸡悠闲踱步,数棵苹果梨树枝叶舒展。“可别小看这点地方。”他笑着说,“养了鸡、种了树,自家吃蛋吃果不愁,一年还能多赚8000多元,真是个好副业!”刘跃红的树苗来自省级龙头企业广利源公司,他只需负责管护,技术、销售全由公司兜底,种得放心、卖得省心。
“我们推行的是‘公司+农户’联动模式,”荣福村党总支书记程岳辉告诉记者,“村里整合农户房前屋后的闲置地,企业统一供苗、指导、包销,农户专注日常管理。”这一模式有效破解了农户不会种、销售难的顾虑。项目自2021年启动试点至今,已从最初的13户扩展到200户,覆盖面积达250亩。“农户第一年即可增收1000元至2000元,盛产期亩产值最高可达1.8万元。”程岳辉说。
近年来,南县积极响应国家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以庭院经济为“小切口”,在浪拔湖镇、华阁镇等地成功探索出一条产业兴、农民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让千家万户的“方寸之地”释放出推动共富的强劲动能。
“小庭院”如何写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南县的生动实践表明,关键在于坚持政企协同破难题、利益共享聚合力、绿色发展促双赢。在华阁镇新安村,该村以整村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底,与新农人返乡创办的农业科技公司深度合作,不仅规模化经营1500亩辣椒玉米基地,更将庭院经济作为联农带农的延伸。企业投入资金整治143户闲置菜园30余亩,统一供种、技术指导并保底收购,让辣椒、玉米在小角落里创造出亩均过万元的收益。
“基地累计带动400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超300万元。”种植大户孟令武介绍,“我们还为脱贫户、低保户和残疾人提供稳定岗位,实现年人均增收约8000元。”这种“基地+庭院”的模式,既缓解了规模化经营的集中用工压力,又让农户在家门口就能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实现了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方寸之地,潜力无限。如今,南县正以浪拔湖镇荣福村、华阁镇新安村等为示范,将庭院经济的成功经验广泛推广,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木槿花开“锦绣”乡村振兴路
庭院里的一朵花能带来什么?是村民指尖的一份收益,是乡村风貌的一抹亮色,更是一个区域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的灵感之源。
在资阳区,一朵小小的木槿花,“开”出了一条产业链:它既可以制成木槿花茶、菜肴、点心、药品等,还可以变身为洗发水、沐浴露、面膜等产品。11月16日,长春镇先锋桥村的烘焙间里甜香弥漫,糕点师戴德强将烘干的木槿花瓣填入蛋挞。“木槿花期虽过,但风味得以延续。”戴德强说,每年夏季,村里都会把多采的花瓣烘干保存,就是为了能在秋冬重现夏天的风味。
“在我们村,不管是房前屋后或是荒地山坡,全都种上了木槿花。”先锋桥村党支部书记黄正和介绍,村里曾面临零散土地与荒山资源闲置的困境。2019年,先锋桥村开始引种木槿花,但初期种植户不足百户。面对土地瓶颈,村“两委”提出“五边”策略,在路边、塘边、渠边、菜园边和田块边“见缝插针”种植。通过这一模式,逐步构建起“公司+合作社+村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将木槿花种植规模发展到800多亩。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80万元。
随着政策东风的吹拂与产业布局的深化,木槿花的绽放,已从先锋桥村延伸至千家万户的庭院。为推进木槿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阳区于2022年将其确立为区花,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按每亩2500元补贴给农户。通过“党建+集体经济+合作社”模式,全区培育加工企业123家,联合科研院所制定省级食用标准,成功开发出花茶、面膜、洗发水等20多种产品。如今,木槿种植已覆盖88个行政村,面积近7500亩,年综合产值突破2.5亿元。
木槿花的产业之路,始于农家院落,如今已迈向世界舞台。在第四届中非经贸博览会上,益阳市槿康生物科技公司带来的木槿洗护系列产品吸引了众多国际客商的目光。“我们的洗发水、面膜都以本地木槿为原料,天然安全,特别是独特的青草香气和美白功效受到众多客户的青睐。”企业负责人介绍,展会期间已收到多个海外客户的合作意向。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