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影结束后,嘉宾与观众座谈探讨影视、文学与生活。刘馨予摄
11月21日上午,在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村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报告厅内,一场关于文学、电影与乡土的对话正在展开。作为2025年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益阳分会场的重要活动之一,《周立波回清溪》影视与文学分享会以光影为媒,引领观众穿越时空,重返那段充满理想与热情的岁月。
上午9时,报告厅内灯光渐暗,银幕亮起,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将观众带回1955年的益阳清溪村。镜头里,周立波告别城市繁华,携全家回到生他养他的故土,他由文人转型为朴实劳作的农民,投身于农村合作化运动的历史洪流。清溪村的屋檐、广袤的农田、青葱的竹林,影片中熟悉的景致,唤起了现场观众的共鸣。
影片落幕,灯光复明。嘉宾与观众围绕“文学、影视与生活”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对话。“电影《周立波回清溪》清晰地展现了作家如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将生活的真实质感转化为艺术的永恒魅力,这种创作姿态对当下的文艺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一位参与编剧的嘉宾谈到,剧组在创作前期深入研究了周立波的讲稿,采访了他在世的亲人及有关专家,积累了大量素材,最终决定以点带面,以周立波20世纪50年代回清溪村为切入点展现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清溪村赋予周立波创作灵感,而周立波也用纸笔书写了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分享会上,另一位嘉宾认为周立波与清溪村的故事是一个相互成就的佳话,20世纪50年代,周立波回到清溪村,创作出反映农村变革的著作《山乡巨变》;今天,清溪村已拥有22个作家书屋,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学之乡”,继续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他感慨,电影《周立波回清溪》用镜头诠释新山乡巨变,既有好看的故事,又有历史的深度和广度,是文化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一次新探索。
分享会尾声,两位来自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学生与嘉宾进行互动,一名学生问道:“在当下,我们年轻人如何践行深入生活的创作理念?”一位嘉宾答道,周立波的精神对于当代青年具有重要启示,周立波回清溪不是简单的采风,而是真正融入农民生活,将自己由文人转变为农民,这种彻底的投入精神值得当代写作者学习。在当下,青年创作者可以从身边的生活出发,关注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写出有温度、有厚度的作品。
“当代年轻人有什么更‘酷’的方式建设家乡?”针对另外一名学生的问题,嘉宾则以《我的阿勒泰》《去有风的地方》等地域题材作品为例,建议年轻人以笔为瓦建设家乡,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短剧等新兴媒介,将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与个体命运紧密交织,打造具有当代气息的地方志,让乡土文化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正如电影中呈现的,周立波回到清溪不仅是一次地理上的回归,更是一次精神上的返乡。今天的清溪村,因文学而焕发新生机,成为山乡巨变第一村,这场分享会,则让文学的种子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走出报告厅,阳光洒在清溪村连绵的田野上,洒在作家书屋的窗棂间,也洒在每一个心怀文学梦想的人心上。在这里,文学与电影的对话还将继续,而山乡巨变也正在文学的滋养中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