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送清风 让烟火气飘出幸福味

——市人大常委会立法规范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工作综述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11-22 10:54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现在小区周边的油烟味淡了,空气清新多了。”11月20日,家住赫山区赫山街道腰塘社区龙洲馨苑的居民李女士在社区散步时,对身边的环境变化给予点赞。这份清新的获得感,源于今年3月《益阳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的正式实施。从油烟扰民的“心头忧”到清新空气的“幸福感”,这种人居环境的转变,正是市人大常委会聚焦群众急难愁盼、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城市治理难题的生动实践。

  民生无小事 立法直指心头忧

  城市治理的精度,藏在群众日常的小事里;法治建设的温度,体现在回应民生诉求的速度中。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餐饮油烟污染的问题日益凸显,部分开设在居民楼下的餐饮门店,油烟有时未经有效处理便直接排放。在市中心城区大气污染中,餐饮油烟污染占比达2.2%至4.2%,成为影响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这些“看得见、闻得到”的民生痛点,正是市人大常委会决定以立法形式推动治理的现实起点。

  为制定出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的民生法规,市人大常委会将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贯穿立法全过程。2024年5月6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若干规定》立法工作调度会,部署开展立法调研的重点和草案修改完善工作。在全市设置18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实时收集餐饮经营者、居民、社区工作者的真实诉求,让社情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

  调研团队深入各县市区实地调研餐厅后厨、沿街食肆、餐饮门店、商住综合楼、住宅小区等,既看油烟排放现状、净化设备使用情况,也听经营者的成本顾虑、居民的维权诉求;同时构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意见征集体系,让每一条法条都满载民智民慧。

  2025年3月1日,历经多轮调研、修改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这部聚焦“小切口”的地方性法规,虽仅十余条内容,却精准覆盖餐饮项目选址、油烟净化设施安装维护、商住综合楼专用烟道配套、露天烧烤管理等关键环节,从立法层面将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政府的服务清单。

  多管齐下促落地 部门联动治污染

  “法规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光有好条文,不落地就是纸上谈兵。”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局长黄建华的话,道出了法规落地的关键。《若干规定》实施后,益阳迅速构建部门协同、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三维治理格局,推动油烟污染防治从有法可依迈向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城管执法、市场监管、住房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等四部门联合出台《益阳市中心城区贯彻实施〈益阳市餐饮业油烟污染防治若干规定〉工作方案》,严格把好餐饮服务项目准入关,从源头上减少油烟污染的可能性;制定《益阳市中心城区餐饮服务项目市场准入现场勘验工作流程(试行)》,明确项目选址要求,根据重油烟和轻油烟类别实施分类管理,让监管更具针对性。

  益阳城管在中心城区352家重点餐饮门店全部安装物联网油烟监测设备,这些“电子哨兵”实时采集油烟浓度、净化设备运行状态等5项关键数据,同步回传至油烟在线监测平台。一旦出现油烟排放超标、风机与净化器未同步开启等异常情况,系统会第一时间直推预警信息到执法人员移动终端,整改通知秒级送达商户手机,实现精准发现、快速处置。搭建餐饮油烟污染治理数字化监管模块,1767家餐饮门店实现“一店一档”动态管理。

  “益阳城管”小程序上线有奖举报功能,市民只需拍照上传油烟问题线索,就能便捷参与监督,举报线索实现24小时内受理、3个工作日内反馈结果。今年以来,累计受理举报线索3099条,兑现奖励244人次,不少市民从曾经的旁观抱怨者,自发转变为主动参与的蓝天守护者。“现在看到餐馆油烟直排,我会第一时间拍照举报,既能帮自己解决问题,也能为城市空气质量出点力。”市民刘先生说。

  法治成果摸得着 烟火气里见文明

  如今漫步益阳街头,夏夜露天烧烤的呛人油烟逐渐消散,社区里的空气重新变得清新——《若干规定》的实施,不仅解决了油烟污染扰民的“小事”,更让城市的烟火气多了文明味、幸福味。

  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始终以立法为民为核心,从资江两岸风貌管控到山体水体保护,从扬尘污染防治到生活垃圾分类,一系列有特色、真管用的地方性法规相继出台,逐步构建起覆盖生态环境保护多领域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推动地方立法从有法可依向良法善治跨越。

  烟火气里见文明,需久久为功。《若干规定》的落地实施,是益阳市人大常委会用法治力量守护百姓“清新”幸福感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城市治理中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益探索。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益阳必将在法治护航下,让城市的烟火气更浓、幸福味更足,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刘馨予责任编辑:徐王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