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溪,珍藏童年的书香
——“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益阳分会场系列活动综述初冬的赫山区谢林港镇清溪文学村,文学的气息在空气中流淌。11月18日至24日,作为“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全国唯一分会场,这座享有盛誉的“文学之乡”再次成为焦点,举办了一场充满童趣的文学庆典。
“文学润童心,清溪向未来”的主题贯穿整周系列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作家齐聚于此,以书为媒,以声传情,将文学的种子播撒进乡村的土壤,为清溪注入源源不断的蓬勃动能。这场盛会,既是我市文艺事业欣欣向荣、百花齐放的生动写照,也是益阳作为文学之乡发展成果的一次集中呈现。
唯一分会场的“清溪底气”
清溪村能成为“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的唯一分会场,底气根植于何处?答案,写在清溪村连续3年成为中国作家协会在益核心活动地的实践里,更融于这片土地与文学日益深厚的血脉联结中。这份荣誉,源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持续不懈的耕耘。
漫步村中,中国当代作家签名版图书珍藏馆与22家各具特色的作家清溪书屋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一道底蕴深厚的文学风景。2022年以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中国作家“益阳文学周”等一系列国家级文学活动在此举办,让清溪村从周立波笔下的文学原乡,跃升为当代文学创作与交流的活跃现场。
正如百花文艺出版社社长薛印胜所言:“作为周立波先生的故乡,清溪村因文学而焕发生机。”这份底气的核心,正是当地坚持以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发展、以文化振兴引领全面振兴的坚定路径。清溪村的探索,已成为文学助力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卓有成效的案例。
当作家迟子建步入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迟子建清溪书屋”,目光所及是皑皑白雪般的布景与热烈奔放的东北大红花布。她驻足良久,说道:“北极村的雪花飞越万水千山,化为清溪村桂花树枝头的蝴蝶。”
这句诗意的赞叹,不仅是对一间书屋的认可,更是对清溪村这一文学热土的深切认同。她期许着,未来能有更多作家接过接力棒,让清溪村持续聚焦中国当代文学,真正成为一代代写作者向往的精神家园。
文学的根系,同样深植于益阳本地的儿童文学土壤。这片水土滋养了以卓列兵为代表的儿童文学名家,催生了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刊物《童话寓言》杂志。值得一提的是,在“2025中国文学盛典·儿童文学奖之夜”上,益阳籍作家弯弯、刘雪纯的作品《妈妈的剪影》,荣获第十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儿童绘本奖,正是这份传承的有力证明。
让文学在孩子们心中落地生根
首届清溪儿童戏剧周、清溪书会、清溪对话、清溪一课……连续一周,益阳分会场构建起多元活动矩阵,“文学+”模式让儿童文学走出书本、走进生活。
清溪儿童书会是此次系列活动的核心环节之一。11月19日至23日,清溪村丰收广场上,国内外30余家优秀出版社“齐聚一堂”,带来超过4000种童书、绘本及文学读物。“书会图书不仅全场5折,还可叠加优惠券使用,价格比网购更实惠。”书会工作人员肖敬宜介绍,书会还将设置“书屋闯关”等游戏环节,孩子们通过游戏挑战,赢取清溪文创产品,真正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首届清溪儿童戏剧周同样吸引了众多目光。六大精品剧目轮番上演,从展现力与美的杂技主题晚会《国风少年》,到经典童话《绿野仙踪》《大闹天宫》,再到创新编排的皮影戏《皮影精品荟萃》与韵味醇厚的湘昆专场《昆韵三湘》,好戏连台,营造出一片属于孩子的戏剧天空。“清溪村,百步之内必有书香,是个天然的好舞台。”省杂技艺术剧院培训部负责人刘雪艳感慨道。她表示,团队深受清溪浓郁文学氛围的感染,演出也因此而格外成功。戏剧周不仅奉献了精彩的演出,更探索出“戏剧+亲子+文旅”的融合发展模式,以鲜活的舞台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持续的文化创新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学如同一部‘幸福的百科全书’,能让人安静下来,拥有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清溪一课文学讲座交流活动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作为主讲嘉宾,以《追寻文学之光》为题,与现场800名青少年学生代表、文学爱好者分享了文学创作经历和感悟。她鼓励大家信仰文学、热爱文学,在文学中获得成长与力量,共同追寻那束照亮生活的“文学之光”。
电影《周立波回清溪》影视与文学分享会则通过银幕媒介,让观众与文学精神对话。该电影编剧谭仲池分享道,创作主要讲述三个“情”,即国情、乡情、亲情,通过“情”,成功塑造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怀的周立波形象。
激活乡村活力的“文化密码”
短短五天,清溪儿童书会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超过5万人次涌入这座文学村庄。这场开在乡野的童书嘉年华,不仅以书香与童趣点燃了孩子们的阅读热情,更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文化密码”。“今天和孩子一起参与互动,集齐印章兑换了奖品。”带着9岁半儿子逛展的刘先生手执精巧的风铃,欣喜地分享,“书会的书价格很实惠,孩子玩游戏全程都很兴奋,这样高质量的亲子时光非常难得。”
书的吸引力远不止于“买得实惠”,更在于“玩得尽兴、学得扎实”。30家出版社展位旁,8家文化消费体验区同样人头攒动——非遗手作的笔墨清香、文创产品的巧思设计、乡村美食的袅袅炊香,共同将静态的阅读变成了一场可触可感的沉浸式文化体验。此外,活动期间,村内民宿预订一空,农家乐座无虚席,村民自设的土特产摊位前客流不断,真正实现了“文化聚气、人气生财”的良性循环。
文学的加持让书会、戏剧周、“清溪一课”等文化活动,成为乡村发展的高效“催化剂”。今年前三季度,清溪村景区接待游客142.46万人次,同比增长40.3%;实现旅游总收入1431.63万元,同比增长12.28%。“清溪村探索‘文学+文旅’模式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案例,成功入选2022—2023年度全国文化和旅游领域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随着首届清溪儿童戏剧周收官之作“昆韵三湘”湘昆专场上演,持续一周的文学盛会徐徐落幕。而文学的力量仍在延续,清溪村将持续重点打造四大精品文化项目:在珍藏馆推出“一场沉浸式文学演出”,在清溪剧院打造“一台文学大戏”,在茶子花街营造“一条文学特色街”,依托清溪书屋推出“一次文学微旅行”。清溪村正用自身实践证明,当书卷墨香浸润田埂,当阅读的种子扎根乡村,文化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持久动力。
打印
关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