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米市里的“追新”故事

中国益阳门户网 www.yiyang.gov.cn 发布时间:2025-02-11 09:37 浏览量:
字体: 小 大

工人通过设置参数就能轻松控制大米加工过程。曹灿摄

  按照惯例,每年正月初八,赫山区兰溪镇大大小小的米企、米厂都要“开财门”。从这一天起,便从春节休假模式转为日常工作模式。“以前新年开门第一天都要放烟花、鞭炮,按照禁燃禁放的新政策,今年我们就没有放了。”2月8日,在兰溪粮食产业园内,记者见到了山岭米业公司负责人徐建军,他正安排工作人员将亲朋好友送来的烟花搬走。“开财门”不放烟花、鞭炮,而是互赠花卉、盆栽道贺,成了兰溪米老板们追赶的新潮流。说起新,作为兰溪粮食行业协会会长的徐建军认为,兰溪米市一代又一代的从业者们,从未停止“追新”的脚步。

  兰溪米市位于我市东部,始建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开始,都是简易的加工作坊,一间或两间小门面,前边卖米、后边加工,外出收购粮食靠工人们肩挑、板车拖。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大型粮食加工和批发市场发展进程加快,兰溪米市进入蓬勃发展期,最多的时候,有超过400家大米加工厂,分别沿老省道308线两侧分布,从龙光桥街道李家垅村开始,西至兰溪镇曾家岭村,北至小河口村,辐射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发展过程中,不仅在加工、运输等环节逐步实现了机械化,而且有部分经营者率先建起了标准化厂房,并引进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往企业化甚至产业化方向迈进。

  “兰溪很多米老板确实赚了些钱,但是又在不停建新厂、更新设备和技术,所以我们是规模越做越大,厂房越建越好,口袋里的余钱却越来越少,不少还欠着银行的贷款。”徐建军笑着说。在接连不断的“追新”进程中,兰溪米市由始建时的单一大米加工产业转变为如今的综合性粮食循环产业,已形成早籼稻、晚优稻、粳稻、饴糖、淀粉、糠油、糠粕等几大系列产品,各类产品远销广东、福建、云南等10多个省。2019年,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赫山兰溪大米”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兰溪米市现有企业176家。其中,兰溪镇共有大米加工企业69家,其中规模以上米业企业2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大米加工年产量超300万吨,年产值破百亿元。

  2024年,“赫山兰溪大米”专用水稻品种研发取得突破,位列世界稻米地理标志县域品牌百强榜第55位;获得中国粮油行业领导品牌、中国科技创新重点推广品牌、全国消费者放心满意品牌、中国驰名品牌等4个国字号荣誉。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联合发布的首批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名单中,兰溪镇(水稻)榜上有名。

  正是看中了兰溪大米的品牌效应,做了30多年米老板的胡乐飞仍然充满干劲。从2023年开始,他尝试转换赛道,专做大米精深加工——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智能化工厂,准备把我市的早稻米作为主要原料,生产湿米粉、湿面条等早餐制品。“设备已经调试好了,只等生产许可证下来,就可以正式开工了。”胡乐飞告诉记者,目前4条全自动生产线的设备安装和调试工作都已完成,近日便可投产,投产后,每天可产米粉、面条、饺子皮等约50吨。

  拥抱新潮流,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尝试新赛道……在“追新”路上,相信关于兰溪米市的新故事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信息来源:益阳日报全媒体作者:曹灿 吴思 曾家旺 胡莉责任编辑:文昭
打印 关闭